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2日報道:昨天,36歲的張紅旗成了北京市吃到個人消費貸款“螃蟹”的第一人。
隨著,北京銀行消費金融公司正式開始運營,張紅旗在大中電器中央電視塔店完成了北京第一筆個人消費貸款交易。
張紅旗現為北京金祿裕龍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業務主管,月薪為3650元。而他這次的消費目標就是一臺蘋果3GS手機。
“其實我看中這臺手機也已經有很久了。說實話5880元并不算很貴,但是將這筆錢一次性付清,就意味著我接下來兩個月剩余的可供自由支配的錢就很少了。正好北京銀行又推出了這樣的個人消費貸款業務,我覺得非常新鮮,來嘗試一下也挺好的,所以就選擇了這樣的消費方式。”
張表示,整個消費過程非常簡單,從遞交申請表格到最后拿到貨品只花了20分鐘左右的時間。“我只需要遞交一張公司出示的個人收入證明就可以申請這種個人消費貸款了。十分方便。”
經過計算,張紅旗每月只需支付520元就可將新手機帶回家了。此筆消費貸款時限為一年,年化利率為11.32%, 年利率總計366元。用張的話來說,“平均到每天,也就多花個一塊多錢,非常劃算。”
張告訴記者,他非常支持提前消費的方式。“我的車子和房子都買得很早,車貸早已還清,房貸現為每月1000元,10年左右還清。這樣就可以不占用自己手頭的現金來消費了。”
北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宋文昌在接受中國日報的采訪時表示,北京銀行此舉將進一步推進公司的業務。“因為個人消費貸款的目標客戶主要面向于有穩定收入的年輕人、年輕家庭或中低收入戶,與信用卡消費的人群有所不同。另外,它在審批過程上要比信用卡要簡便得多,因此能與信用卡形成一個錯位發展的形式,以此來拓寬北銀的業務。同時我相信消費金融公司在北京的前途非常好,因為北京去年零售業的營業額達到了5300億,所以這個市場是非常巨大的。”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采訪時則表示:“從宏觀上說,個人消費金融公司豐富了現有金融體系,使得廣大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但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目前個人消費金融公司遠遠還無法與商業銀行抗衡。”
“假設北京個人消費信貸市場有2000億規模,那么,目前有99%左右的市場是被商業銀行占據,剩下的丁點兒空間可能被汽車金融公司取得。個人消費金融公司的進入,每年能取得幾個億的收入,已經算是不錯了。商業銀行在這個領域的壟斷地位是無法比擬的。”趙錫軍說道。
消費金融公司在西方國家以及亞洲地區比如日本、臺灣等已經形成成熟的運作模式,在個人信貸領域,具有與信用卡業務、商業銀行個人貸款業務三分天下的重要地位,市場份額接近30%。但趙錫軍認為,發達國家的現狀并不代表中國市場的明天,個人消費金融公司能否成長起來還得看其今后的市場認可程度。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3/02/content_952198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
(中國日報記者 施婧、沈靜霆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