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6日社論: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用“兩難”一詞來形容中國肩上任務之艱巨。這兩個字,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中國在社會經濟發展之路上面臨的現實艱巨任務。
中國所擁有的一些“體制上的優勢”是世界上其他幾個大國難以企及的,比如中國在調動公共資源方面效率就相當之高。但現在有些老大難問題,如房價的飛漲、經濟增長帶來的資源浪費、環境問題,要求政府能夠拿出一套更為有效、能平衡各方利益的穩妥方案來。
溫總理向全國人大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個兩點能給我們以啟發,就是應從去年取得的成績中充分吸取經驗教訓——以求穩妥地同時處理好短期和長期性的問題。盡管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信奉的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但在過去幾十年的實踐當中,辯證法并沒有直接列為政策的根本要義之一。
個中原因很簡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是行不通的,而代價較小的改革方式的潛力已然被耗盡。我們現在是處在這樣一個境地:權宜之計已沒有過去那么有用了。
這樣說或許更恰當一些:我們現在要把當初落下的課全補上,任務是非常緊迫的。過去,為了實現GDP增長,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再看如今,環境受到污染、資源不斷銳減,所以對于中國來說,擺脫過去那種不健康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個尤為緊迫的任務——這樣一來,就能在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之間找到一個周全的協調方法。
在過去,“毫不動搖地把精力集中在經濟發展效率上”是中國經濟這輛機車的主推動力。但是,這種做法也產生了副作用。
不過,在很多人看來,溫總理報告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論述:“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就不可能成功”。誠然,這句話令人耳目一新,但此外我們也需看到: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觸及某些方面的既得利益。
與其他眾多改革一樣,這樣的改革短期內也許會帶來陣痛。但從長遠來講,這將造福于民。(中國日報評論員 譚宏凱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