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10日言論版文章:據美國媒體報道,當前,奧巴馬政府正以削減核武庫和降低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作用為目標,進行“核態勢評估”。據稱,這次評估所考慮的一項“歷史性轉變”是采納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與此相關的評估議題還有,將核武器的任務限定為威懾核打擊,不再包括威懾生物、化學或常規武器的攻擊。
此前不久,日本外相曾表示,日本將與美國就核國家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問題進行磋商;日本前政府一方面強烈要求銷毀核武器,一方面要求美國為保衛日本首先使用核武器,這是矛盾的。在歐亞大陸的另一邊,德國外長緊隨其后作出表示,德國應該為核裁軍的新篇章作出貢獻,希望從德國撤出作為冷戰殘余的核武器。
長期以來,美國以其聯盟戰略的需求為由,拒絕認真考慮采納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人們推測,或許歐亞兩個重要盟國的呼吁能夠對奧巴馬政府正在進行的“核態勢評估”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
若回溯歷史,可以發現,首先提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概念的是美國著名的安全戰略問題專家喬治·凱南。六十年前,喬治·凱南在提交美國國務卿的一份備忘錄中提出,蘇聯正在努力避免核戰爭,美國應該重新審定核戰略,改變對蘇聯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并以此作為實現“原子能國際控制”的第一步。然而,美國政府當時并未采納喬治·凱南這一主張。五年后,蘇聯在日內瓦首腦會議上提出,蘇、美、英等國應作出承諾,不首先對任何國家使用核武器。但是,在冷戰陰云籠罩之下,蘇聯這一提議當時并未被其他核國家所接受。
中國是第一個單方面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莊嚴承諾的國家。中國在爆炸第一枚原子彈后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武器僅僅是中國反擊核打擊的自衛手段。此后,即使是面對超級大國的核訛詐,中國也未改變這一立場。中國的堅定承諾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重視與歡迎。
冷戰結束后,核國家采取核領域的信任措施,朝穩定大國關系做出了積極努力。1992年,中俄在聯合聲明中首次承諾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1994年,中國向其他核國家提出了“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條約”草案,積極推動有關國家進行磋商。2000年,五個核國家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宣布核武器不瞄準任何國家。2001年,中俄簽署條約承諾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是首次由兩個核國家簽署此類國際法律文書。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下一次審議會將于今年5月舉行。國際社會普遍期待核國家切實履行承諾,推進核裁軍并降低核戰爭的風險。屆時,五個核國家若能共同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將對會議進程產生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若一個同時擁有最大、最先進的常規武庫和核武庫的國家仍拒絕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廣大無核武器國家很難相信其推動實現“無核世界”的誠意。
將核武器僅僅作為應對核打擊的自衛手段,將有效提高使用核武器的門檻,減少發生核事故的風險,對維護國際安全與穩定、包括促進核裁軍進程與維持核不擴散機制,產生深遠的影響。實際上,如果核國家均能夠切實履行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就等同于核國家共同承諾不使用核武器。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這將有利于營造必要的戰略環境,最終實現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目標。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0-03/10/content_956533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高級研究員 胡豫閩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