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15日評論版文章:上周,上海市市長韓正在北京做客人民網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韓正向網民澄清,5月份即將在上海舉行的世博會總投資為286億元,而非之前網上流傳的4000億元。
總有上海人想知道所有的這些支出還有其他與世博會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花銷情況,包括新建、改建道路,重建或粉刷城市地標建筑等方面的支出。
可以確定,世博總支出的的一部分可以通過門票和其他由世博帶動的游客食宿、娛樂和購物等方面的稅收收回。但即使做最樂觀的收入預測,財政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支出都不可能百分百的收回。
所以,我們想知道的是除了可以擴大影響力外,上海付出這么多,究竟將從世博會得到什么樣的好處?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世博協辦城市浙江寧波市近期發布的倡議書中得到良好的解答。這份倡議書由全市社區所發出,倡議書號召寧波市民“自覺樹立文明新風”打造寧波“良好的城市形象”,以迎接即將到來的世博會。
該倡議書包括,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在公共場所吸煙。號召全體市民都要積極開展“清潔小家、美化大家”愛國衛生運動,清潔欄桿、清掃道路、清理樓道。為了做了一名合格的世博會東道主,政府倡議每一位市民都要增強生態保護意識,自覺參與義務植樹和資源節約活動,把他們的家園裝扮得更加美麗。
除了開展這些積極的運動外,中國東部這個忙碌的港口城市的市民還要以文明禮貌的態度,熱情地迎接每一位參加世博會的中外游客。
如果是這樣,就算世博會的總支出會超過之前傳說的4000億元看來都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可以讓大陸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重塑或提升精神文明水平。正如寧波的倡議書所言,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舉世聞名的盛會,是人類文明的一次精彩對話,可以把中華民族“禮儀之邦”、“友善之邦”的傳統發揚廣大。
過去幾十年,中國一味的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遠離或喪失了傳統文化。2004年,我第一次來到上海,同去的還有一位香港記者。我們看到上海完全不重視精神文明建設,街道、地鐵還有很多的商店和餐廳,到處是不講文明禮貌的人,我們為之吃驚。
我和同行的記者在高檔商業區新天地被一輛迎面而來的自行車撞倒在地。騎車的人把自行車推起來,沒說一句話就騎走了。
但是當我2009年從其他地方再次回到上海,我看到上海市民的文明禮貌水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野蠻的司機,整個城市的文明禮貌好像經歷了一場巨變。昨天早上在下雨,我給一位路人說我正在追一輛出租車,然后他就幫我攔了一輛空的出租車。
上海的朋友告訴我,這就是世博效應。(作者梁宏福是中國日報外籍專欄作家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