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25日言論版頭條:關于平衡中美貿易的爭論大都集中于兩個“提高”:一是怎樣提高美國出口及儲蓄,二曰如何提高中國的進口和消費。尤其在美國國內,這一爭論最終落實到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美國政府斷言目前人民幣價值偏低,希望中國能夠推動人民幣大幅升值,以期提升美國出口和就業。但中國政府所持觀點迥異,認為美國對人民幣施壓是華盛頓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的具體表現,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中國發展。中國領導人強調依靠結構及體制改革提升中國人消費水平,同時要提高國民內投效率。
中美之間分歧為何如此之大?美國對人民幣升值的要求建立在其短期和長期雙重考量之上。就短期來說,是針對中國巨大的國際貿易經常項目順差;長期來看,是為了遏制中國,高速增長、快速城市化及工業化、極低的負債率及財政赤字必定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極大地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從中國的角度講,中國人擔心現在升值人民幣或者過早地解除人民幣對美元的依附將造成金融動蕩。投機性資本、資產泡沫和出口領域內就業及商業環境的震蕩都是中國在匯率問題上慎之又慎的主要顧慮。中國擔心人民幣升值將對資本流動產生巨大沖擊,同時影響私人企業和金融機構購買美元資產的積極性,當這些資產以人民幣衡量價值一路走低時,更會少人問津。
中國政府肯定會將日本的教訓作為前車之鑒。1985年《廣場協定》致使日元大幅升值,但日本貿易盈余并未因此削減,反而催生了巨大的資產泡沫,并于1989年前后破裂,直接導致日本經濟在隨后二十年時間內的通脹和低迷。現匯匯率調整并不是中國解決貿易失衡的唯一途徑。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基本穩定,那么中國完全可以利用通貨膨脹提高對美元的相對價格水平,或者通過實質性的人民幣升值也可達到類似的目的。由于兩者之間的通脹率差異,兩大經濟體貨幣的相對價格水平通常都會考慮現匯匯率的變動因素,不斷調整相對價格。
由于以上提到的兩點原因,中國在維持匯率穩定時主要考慮兩點,一是通貨膨脹,二是升值。這就要求把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工資及生產力水平、價格自由化放在經濟政策首位,而非像美國想的那樣,通過調節現匯匯率消解貿易逆差。考慮到中國政府的方式可能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因此,對中國至關重要的是,設計出務實有效的政策選擇,尤其是推進某些領域內的結構和體制改革。
首先,要降低儲蓄和低效投資,中國急需改變大型國有企業所有權體制,撤銷對大型國企的管制。2007年至2008年,中國儲蓄率高達國民生產總值的55%,經常項目順差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0%。企業儲蓄幾乎占到國民儲蓄的半壁江山。正是大型國企的儲蓄行為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企業儲蓄。但國企無權任意利用其積累的財富提高員工工資,也不能以分紅的形式消化資金盈余,從這個意義上講,國企積累的財富無法產生真實的購買力。這就造成了不會給消費帶來任何財富效應的巨大資本增值。此外,國企積累的資本更多地被投向本以產能過剩的領域,投資效率極低。
在中國國民收入中,家庭收入所占比重僅為35%。國家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和工資水平。因此,為了提升國內消費,中國必須創造有利的投資環境,將資本導向那些具有巨大國內消費潛能的領域。總之,投資是目前消解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同時吸收國內儲蓄的重要手段。當下,尤其要提高投資效率。過去幾年,低息貸款或者說低利率為中國的出口制造業領域帶來了大量的低效投資,拉低了“中國制造”產品的價格。由于美國通行的零利率政策很有可能誘使更多的投機性資本在高回報率的市場預期下投入中國,低息貸款帶來的資本投入還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因此,中國需要改善其資本控制機制,只允許那些規范的跨國資本進入中國市場,提高國內國際投資效率,爭取更大的投資回報,同時嚴格限制投機性資本和低效投資的涌入。
另外一個造成全球貿易失衡,而經常被人忽略的因素是中國經濟內部的價格扭曲。要想扶正全球經濟,必先解決中國經濟的價格扭曲問題。這一問題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政府為了吸引外資企業提供的廉價土地資源、尚不完善的財產權、極低的碳排放標準、環保法令軟弱的執法力度以及社會保障網絡建設的落后都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力價格水平,同時掩蓋了很多急需填補的社會缺口。
鑒于中美之間潛在跨國投資和債務金融的巨大規模,保持穩定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符合兩國長期國家利益。就長遠來看,肯定要到2020年之后,或許在2025年至2035年間,人民幣有可能成為完全可兌換貨幣。但在此之前,中國經濟首先要完成根本性的結構及體制改革,構成民主政治體制下的現代市場經濟。到那時,中美兩國才有條件協商制定符合兩國共同利益而又切實可行的長期經濟政策。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0-03/25/content_963882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清華大學-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 肖耿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