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9日報道:幾天.前,我偶然見到一個久違的朋友汪某。讓我頗為吃驚的是,這位仁兄N年前還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管,白白凈凈,一付纖弱的書生模樣。如今卻是黑里透紅、肌肉發達,簡直象變了一個人??闯鑫业你等唬嬖V我,自己已經改行,在京北康西草原辦了一個農場和養殖場,正在利用風能發電,嘗試搞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他笑著回答我的疑問:“對自已來說嘛,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是為了健康。從經商來看呢,也能賺錢獲利,而且越往后效益就越明顯。總之是要看得長遠、算大賬”。
這位朋友講得十分在理。這番話,對于致力于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中國人來說,不是同樣適用嗎?
事實上,近年來兩極冰川的融化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氣候變暖引發的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正在接近一種危險的邊緣。而延緩直至制止氣候變暖的惟一有效的途徑就是人類的自我救贖,就是自覺的環境保護,就是要以低碳生活為目標的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方面的深刻變革。
然而,在這場本來屬于人類自我救贖的社會運動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恰恰是人類自身。在中國,這種盲目性也同樣存在。其中,最盲目、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是長遠的利益與短期的效益之間的矛盾。
在某些人看來,氣候變暖、生態惡化雖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不可回避的現實,也無疑是一種危機。但是要想戰勝這種危機,就要做出犧牲付出代價。這種犧牲與代價的“名字”叫發展。換句話就是,治理環境對目前的經濟發展會形成某種阻力,至少是一種滯后的力量。
那么,治理環境究竟能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克服危機的愿望與行動是否也同時可以化為一種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變為一種企業與商家渴求的商機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世界金觸海嘯產生以來,中國各級政府極為重視在工作中體現所謂“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這種理念的核心內容就是以人為本的、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以表明,中國人對現存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已經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中央政府和中國領導人在國內各種場合中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強烈呼吁,也并不僅僅是一種在危機面前的被動應對,而且是一種迎接低碳經濟時代到來前的主動的積極的戰略性選擇。
對正在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中國來說,對迅速邁向城鎮化的中國來說,今天強調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必然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勢必是“無源之水”。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兩者的深度融合就是所謂的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這不僅符合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國實現以人為本保證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路。
中國把4萬億投資中的2000多億投向了綠色經濟,并且將包括可再生能源開發在內的節能行業、公共交通、廢物回收和管理、可持續農林業和環境服務等行業列入了綠色行業清單,僅廢棄物回收領域就提供了大約1000萬個工作崗位。這種大手筆大舉動就是上述清醒認識與戰略抉擇的有力的證明。
同時,這種大手筆大舉動也顯示:在現行的體制下,中國政府所具有的強有力的經濟政策工具,完全可以為環保經濟創造巨大的商機和無限的生機。事實上,中國政府正在全力推進的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管理優化產業結構,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如果能在未來的第十二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中基本實現,其意義之大不亞于一場經濟革命。而這其中所包含的經濟效益和巨大商機,恐怕怎樣估計都不為過。
除了中國政府之外,中國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與強化,對自身健康(包括對食品安全)的自覺維護,不僅在社會層面上積聚了足夠的輿情壓力來促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而且還在客觀上形成了某種巨大的潛在的商機。
隨著有關環保的社會輿論氛圍的日益濃厚和對高質量生活水平的的追求,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對中國公眾來說己不再是一種書面語言,而成為了他們生活的必需和文明素養的標志。實際上,這種看似像是簡單的生活與健康的訴求正是中國公眾基于對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的必然結果。而恰恰是這種深層次的感知預示著中國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具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看來,關鍵的關健是我們的企業家或投資商能否把這種潛在的商機化為顯性商機,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樣,看得長遠,會算大賬。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0-04/09/content_970567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秦曉鷹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