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2日報道:美國正設法修改其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出口管制制度,專家稱此舉若得到有效而深入的執行,中國將有可能從美國進口更多的高科技產品。
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Robert Gates)在本周二向“服務國家安全的商業主管(Business Executives for National Security)”組織成員發表講話時稱:“美國(這項)已經延續數十年之久的十分復雜的官僚制度已經不能為21世紀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服務。”
蓋茨的提案集中于軍民兩用技術,例如計算機和直升飛機配件等可以同時被軍隊利用的民用商品。他草擬了一份包含三個步驟的項目計劃,試圖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敏感技術出口主管部門,使敏感技術出口管理規范化、合理化,以推進美國的敏感技術出口。
蓋茨希望國會在年底前通過這一提案。但不少國會立法委員擔心此項提案會導致管理弱化,技術擴散,更有可能使美國的技術流至危險分子手中。
美國目前有兩份出口控制清單,一份掌握在國防部,另一份掌握在商務部。
蓋茨稱他的提案中包含了一份清單,幫助政府對加強最敏感技術的保護。他同時提出,現有體系在缺乏足夠的國家安全防護下存在將商業貿易推向國外的風險。“跨國公司可以將業務移至海外,從而危害我國的防御工業基礎,并會從內部削弱我們的防御制度,更不要說在國內造成的失業人口。”他說。
《金融時報》有消息稱美國工業利益集團多年來一直試圖促成政府對現有出口管控體制進行全面調整,但都被占主導地位的拜占庭體質挫敗。此種體制按產品技術種類將責任分散到包括商務部、國防部、能源部在內的多個部委。
中國人民大學世界政治資深研究專家龐中英認為美國放寬出口限制這一舉動意味著中國將有更多的機會從美國購買高技術產品。他說:“中國需要尖端技術和產品,美國卻因為意識形態差異嚴格限制這些技術和產品的出口,這種限制已經過時了。”
中國一直在試圖促使美國政府松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實行的對高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專家陶文釗指出。他說:“美國出口到中國的高技術產品總量跟它作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的地位不相符合。”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于今年三月份指出,中國的高技術進口總量近年來快速增長,從美國進口的高技術產品份額卻從2001年的18.3%下降到了2009年的7.5%。
2008年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口總額達3400億美元,美國僅在其中占有7%,低于歐盟的9%和日本的14%。在2001年到2008年的八年中,中國進口歐盟高技術產品增幅達168%,從日本進口高技術產品增幅達283%,從美國進口的這一數字僅為106%。
陳德銘部長在今年3月份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指出,美國增加對中國出口貿易額的最佳途徑就是放松高技術出口限制,以及軍民兩用產品出口限制。他說,如果美國放松了這一部分限制,將會為其帶來數十億美元的年貿易增長額。
陳德銘部長說,上世紀80年代,中國曾向美國購買數架黑鷹戰機。2008年汶川地震時,為了將這批戰機用于地震救援,中國試圖再向美國購買黑鷹戰機引擎,但遭到了拒絕。中國只能另辟蹊徑,以借引擎、向俄羅斯等其他國家購買直升機的方式解決問題。
陳德銘說,在衛星方面情況是一樣的。中國希望直接從美國購買衛星,但考慮到出口限制,不得不轉向歐洲。他說:“中美貿易傾斜的原因就在于美國對中國執行的嚴格的出口控制。”
“即使美國限制對中國出口高技術產品,中國還可以向其他國家購買,比如歐盟,比如日本。”陶文釗說,“美國工業界正在敦促政府放松這個出口限制,也是出于商業競爭的必然。”
據《金融時報》周一的報道,日本也正試圖放松武器出口禁令。《金融時報》引述日本防衛政務官長島昭久的話稱:“這一舉動反映了日本對國家國防工業競爭力和軍隊為購買武器而付出的高成本的擔憂。”
歐盟與中國已建立起了一個高技術貿易工作小組。歐盟駐華大使賽日安博(Serge Abou)曾于去年表示,這個小組的建立旨在推進雙方在高技術貿易領域的交流和投資。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4/22/content_975967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程光錦 馬立堯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