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14日報道:自2004年中國-阿拉伯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阿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取得巨大進展。在政府層面,兩年一度的部長級會議和一年一度的高官會議成為中阿雙方在政治、經貿、文化、環保和旅游等領域進行國際協調、戰略規劃、政策執行和合作成果評估的重要機制。
在經濟和貿易層面,中阿雙方以企業家大會為平臺,圍繞著商品貿易、金融、投資等專題,多次召開研討會、交易會,建立了管理部門、專業商會和企業等相關方面的緊密聯系機制。在民間和社團組織層面,各種文化、教育、旅游、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更是豐富多彩,比較重要的有文明對話機制、教育和人力資源培訓、中阿友好大會、中阿互辦藝術節機制、新聞合作論壇、能源合作大會、環境合作會議等等。
2007年12月,筆者就曾參加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第二屆“中阿關系暨中阿文明對話研討會”,親身感受并見證了源遠流長的中阿友誼和阿拉伯各國人民對中阿合作的熱切期盼。
中阿友好合作關系的迅猛發展固然離不開政府部門與民間機構的合力推動,但更為重要的是,中阿關系發展既滿足了雙方在政治、經濟和戰略等各個面的現實需求,也是當今全球化飛速發展的合乎邏輯的歷史結果。
9.11事件之后,美國-阿拉伯以及西方-伊斯蘭世界的關系發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雙方在政治與戰略層面的不信任、文化與宗教層面的敵意以及普通民眾之間的猜疑和仇視不時見諸報端。特別是在小布什執政時期,美國政府更是毫不掩飾其在中東推行西方式民主變革、改變傳統政治體制的企圖心。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9.11事件之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阿拉伯國家的普通民眾和精英階層對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產生了某種深深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在許多阿拉伯人看來,受到挑戰與威脅的不僅是自己傳統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還有傳統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面對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上優越感,阿拉伯國家本能地希望尋找某種可以平衡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能夠緩解西方咄咄逼人的政治和道德攻勢所產生的巨大張力,而且多少還可以釋放出某種心理與文化上的舒適感,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慰籍。這是9.11事件之后以沙特阿拉伯為代表的一大批中東國家推行向東看戰略的主要動因,也是中國-阿拉伯國家關系獲得快速發展重要原因。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有著長久的友好交往歷史,中阿雙方不僅在雙邊關系中平等相待,而且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相互幫助。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政府長期信守和實踐“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在推進國際合作中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從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近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迅速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迅速提升,無論在地區事務中,還是在全球合作中,中國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筆者走訪過中東的一些主要國家,也與重要的阿拉伯國家智庫和研究機構進行過學術交流,雖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中國的中東政策有著完全積極的評價,但幾乎毫無例外,筆者所接觸到中東國家精英階層對中國在中東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充滿期待。
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單一市場,快速成長的經濟形成了對能源和其它工業原材料的巨大和持續的需求;中東是全球能源的最大出口地,也是一些重要化工原料的主要出口者。這種在經濟上的天然互補性對于雙方來說有著某種戰略上的不可忽缺性:中國需要長期、穩定的能源供給者,而阿拉伯國家需要長期、穩定的能源消費者。這一客觀事實是我們認識和討論中國-阿拉伯經濟關系的基本前提,任何刻意把中國描述成貪婪的能源攫取者的做法如果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而且迄今為止,中東的能源市場仍然主要是西方能源巨頭們占主導地位。
從近幾年中阿雙方的經貿交往實踐來看,能源合作并不是雙方關系的全部或唯一,在基礎設施建設、機械制造、輕工紡織等領域,中國企業逐步增加在阿拉伯國家的投資和技術轉移力度,這對于推進阿拉伯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提高技術水平和擴大就業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影響。與此同時,中國還穩步擴大從阿拉伯國家進口的產品種類,比如埃及的大理石、約旦的鉀肥、突尼斯的橄欖油和蘇丹的芝麻等逐步進入中國市場。另外,阿拉伯國家在華投資穩步增長,以福建煉油化工一體化項目為代表一大批重大項目進展順利。正是基于經濟上的強烈的互補性,中阿雙方經貿合作在近幾年獲得巨大進展,2006年第二屆部長級會議曾提出要在2010年實現雙方千億美元貿易,但實際情況是2008年雙方的貿易額就達到1328億美元。
本月13日-14日,中阿互作論壇第四次部長級會議將在我國天津舉行,我深信這次會必將對中阿關系進一步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但我也同時深信,一些國外媒體也會借機對中阿關系的性質和中國在中東地區的作用說三道四。確實,從近代以來,中東就是大國角力的戰場,而外部勢力的卷入也從來就是中東地區紛爭不斷的重要原因,同時,能源一直就是中東歷次戰爭爭奪的核心目標。因此,毫不奇怪,以西方與中東關系的歷史經驗和政治邏輯來演繹中國-阿拉伯關系不能說全無道理。
不過基本的事實是,中國沒有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阿拉伯國家,中國也從來不在對人施以援手時附加任何苛刻的條件,同時,中國遵從平等、公平、互利的國際經貿準則,尤為重要的是,中國并不追求排他性的或者損人利己的政策目標,也從不打算將中東地區視為別人不能染指的禁區,在全球化中發展壯大起來的中國深信,平等、合作是制定政策的基礎,而互利、共贏應該成為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標。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5/14/content_984767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張曉東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