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22日報道:第二輪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即。與第一輪相比,有什么新特點?有什么新議題?會達成什么新結果?成為中美兩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與去年7月底在華盛頓召開的第一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相比,本輪對話有幾個新特點:
1、 第一輪是在中美關系發展勢頭非常好的情況下召開的,雙方有意借對話平臺具體實踐積極合作全面關系。因而會談氣氛融洽,雙方姿態友好,有一種“錦上添花”的味道。本輪對話則是在雙邊關系經歷大起大落、正在轉圜的背景下召開的,因而有修補、穩定關系的意味。
2、 第一輪對話重在建立新機制,實現奧巴馬新政府高官與中國高官的接觸與溝通,因此務虛的成分更多一些;而本輪對話則顯然更加務實,雙方都想借此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3、 第一輪對話的前提是中美已經達成積極合作全面關系新定位,兩國似乎對雙邊關系的發展前景較為確定;而本輪則有一種重新給雙邊關系定位、定調的意味,因為經歷過去幾個月雙邊關系的起伏,兩國都在重新審視對方,都在重新思考中美關系的長遠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對話可能成為今年中美之間最重要的雙邊活動之一。本輪對話將可能有以下幾重意義:一是塑造氣氛,進一步轉圜中美關系。中國作為本論會議的主場,將盡可能體現待客之道。不將對話變成吵架會,而是成為真正增信釋疑的協商會。通過對話進一步實現中美關系的穩定。二是解決問題。雙方都有常常的問題清單,有些是重疊的,有些則有明顯利益沖突。就美方而言,人民幣匯率問題、金融監管問題、中國市場環境問題、中國自主創新、政府采購問題、氣候變化問題等等是經濟對話的主要關切點。其中,為換取中方此次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有所彈性,美方有意推遲財政部匯率政策報告,可謂用心良苦,顯然希望以此給中國施加軟壓力。雙方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如何過招,是最大看點之一。對中國而言,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問題、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問題等等,也攸關中美經貿關系的未來。而從戰略對話角度看,美國似乎更關注伊核、朝核、阿富汗、巴基斯坦、緬甸等問題,更強調中國要增加核戰略透明度。對中國而言,臺灣問題、西藏問題、南海問題等仍是關注的核心內容。雙方如何陳述立場、曉以利害從而達成某些問題的解決,值得關注。三是著眼長遠。S&ED創立的初衷,原本就是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規劃中美關系。目前中美關系處在歷史節點,中國對美國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戰略意圖有所疑慮,對奧巴馬近期對華政策的走向拿不準,而美國對中國往何處去也開始產生新疑問。國際社會因此也在議論中美會不會走向新冷戰。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應對,必將帶來長遠負面影響。利用這個場合,分別地真實地闡述自己的戰略意圖,發展方向,打消對方的疑慮,將中美聯合聲明規定的原則上具體落實。而S&ED的適時召開,顯然有助于雙方借此平臺重新闡述各自的戰略意圖、彼此對中美關系長遠發展的基本考慮。這個意義應該高于具體問題的解決。
S&ED雖然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的一種雙邊交流機制,但它也只是中美60多種交流機制中的一種。因此對其也不應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目前美方有媒體放風,稱如果中國政府不再人民幣匯率問題有所松動,則此輪對話就算失敗,進而聲稱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根本沒有繼續存在的價值。這種看法十分錯誤。當前國際形勢十分復雜多變,美國金融危機的陰霾尚未完全消散,歐洲金融危機已然風險來臨;“天安號”事件使朝核危機更加緊張,伊核危機則因近期伊朗與土耳其、巴西之間的協議產生新變數。凡此都需要中美兩國大國加強協調與溝通,承擔起“大國的責任”。另一方面,中美關系原本就是一對復雜的雙邊關系,存在各種問題十分正常,指望通過一次對話畢其功于一役,并不現實。關鍵在于把握對話的精神、本著協調的原則、著眼問題的解決、謀劃長遠的發展。最根本的是,對話應該牢牢服務于穩定中美關系的大局。(作者 袁鵬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