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22日報道:學者指出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不斷加劇的極端天氣時間將嚴重威脅中國糧食安全,加重中國農業生產中的災害風險。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顧連宏博士近日指出他們的研究顯示即使把科技進步考慮在內,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在2020年之后將會急劇下降。
顧連宏說調查顯示在氣候模型中,2090年到2099年間,地球變面的溫度急速上升,這將帶來更多,更加劇烈的極端天氣現象和氣候事件,并將直接影響到與氣候緊密相連的農業生產。
他認為不斷加劇的氣候變化將導致未來在全球范圍內,出現極端天氣的可能性增加,干旱和暴雨的出現不斷增加,熱帶氣旋的活動更加活躍,炎熱的天氣越來越熱,寒冷的天氣越來越冷。
“這些天氣因素和人類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顧博士說。
顧博士是在上周末由林科院組織的荒漠化防治國際伙伴關系高峰論壇上發表的。
研究表明到2050年左右,中亞,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的可利用淡水資源將會不斷減少,顧連宏說。
沿海地區,特別是人口聚集的城市將會面臨洪水災害的可能性不斷增加,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淡水資源最為缺乏的國家,氣候變化必然會對其社會穩定的發展帶來威脅,顧博士斷言。
2007年頒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說,中國的年平均氣溫上升0.5到0.8攝氏度,比全球平均水平略高,而最近50年來,溫度變化加劇,可是中國的降水量并沒有多大變化。
同2000年相比,中國平均氣溫到2020年將上升1.3到2.1攝氏度,隨之而來的是更加頻繁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
在過去的幾年中,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歷了更為頻繁的極端天氣時間,例如西南大旱,2008年的冰凍雨雪災害,沙塵暴和洪澇災害,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穩定。
據國家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統計,截至4月13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1.21億畝,其中作物受旱9913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墑2233萬畝,有2462萬人,1808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
一份麥肯希公司09年12月公布的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導致的干旱將給中國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到2030年中國東北的糧食產量將減少1380萬噸,約減少12%。
但是中國政府不算重申中國的糧食儲量和產量都很充足,農產品產量也很富足。
自2004年起,中國的糧食產量實現近40年來首次連續6年增產,在2009年中國糧食產量超過10600億斤。
民政部數據顯示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造成129人死亡,1.78億畝農作物受災,485,000房間倒塌,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516.5億元。
這并不是第一次有專家指出氣候變化將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早在2008年10月,綠色和平發布報告,指出氣候變化主要通過溫度、水、極端天氣事件、土壤、病蟲害等因素影響農業生產,同時預測在今后20-50年間,農業生產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沖擊。當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5-3℃之后,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產量將持續下滑。到2050年,溫度升高、農業用水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等因素更會使中國的糧食總生產水平下降最高達23%。結合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氣候變化將會影響我國糧食的供需平衡,二十年后導致糧食缺口。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6/22/content_1000006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王茜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