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30日報道:每年在江西省南昌市東郊的青山湖,江西省軍區的陳夏勇和他的戰友們都會花上20多天,學習如何駕駛沖鋒舟艇,為可能發生的緊急任務做準備。6月21日下午,撫河下游的唱凱堤潰決,洪水淹及4個鄉鎮的41個鄉村里的十萬村民。決堤三個小時之內,特務部隊的戰士們趕到離決堤口最近的唱凱鎮,迅速開始轉移災民。
23歲的陳夏勇在江西省軍區特務部隊服役了5年。今年是他和戰友們第一次接到如此重大的緊急的抗洪任務。這個業務熟練老兵才發現,圍困了10萬居民的撫河洪水湖與以前風平浪靜的演練簡直是天壤之別。
“30公里的水路,平時開艇一個小時多也就到了。搶險的時候情況復雜,花兩三個小時在路上都是有可能的。” 陳夏勇和他的隊友王吉開著沖鋒艇行駛在被洪水淹沒的唱凱鎮里,他們時不時需要停下來,把引擎抬出水面,扯掉纏在引擎上的秧苗。更通常的情況是,為了避免引擎撞到被水淹沒的水泥地基,戰士們會跳下水去,把船推到離岸最近的地方,保證轉移的老鄉在上船和下船的時候不會被洪水弄濕。
“我們許多的戰士都因為泡在水里時間久,沙石進了鞋子把腳都劃破了。”特務部隊的張進營長用沙啞的聲音說道。因為連日來站在岸邊負責協調沖鋒艇的調度,他已經喊破了嗓子。“另外常見的就是爛襠和皮膚病。也是因為在水里泡久了。”張營長說。
戰士陳夏勇印象最深的就是救出過一位手臂骨折的老奶奶。“當時水已經快淹沒門口,人都出不去了。她家人用布結成的繩子把她從二樓吊下來,我們站在很高的梯子上把她接著。” 而這樣驚險的救人經歷,對戰士們來說,已經因為經歷過很多次而變得尋常。陳夏勇已經忘記自己在唱凱鎮上來來回回地救出了多少人。“我們主要是先救老人和小孩。” 他說。
陳夏勇是安徽祁門人,聽不懂山西老鄉的方言。“這里老鄉說話聲音很大。”有時候他們開著船,老鄉站在兩旁淹水樓房里喊了些什么,陳夏勇聽不懂。“有些著急的老鄉看到我們船開走,喊得很大聲。可能他們以為我們不救人吧。其實我們都是要聽指揮安排,分到不同的地方去的。”
剛救援的時候情況緊急而且混亂,“有兩條沖鋒艇被當地老鄉開走了還沒找到,他們著急救人就自己開走了。”張營長說。為了防止救災混亂,特務部隊的沖鋒艇被分成幾個分隊,分派到各個不同的村莊。并且有各村干部負責帶路和勸說不肯撤離的災民。
“最遠的村子,一趟來回就是4個小時。”張進營長說。他借了記者的手機,試圖從google map里找到他們曾經去過的那個最遠村莊的位置。“這個東西好,救人時用起來會很方便。”他指著記者的iphone手機興奮地說。出于軍隊安全的考慮,部隊使用的手機是不能有衛星定位系統的。戰士們更多地是依靠熟悉地形的當地志愿者和一張地圖來熟悉災區的地形。在洪水里跑了幾趟,放在口袋里的地圖也被水浸濕了。
和許多救援人員一樣,陳夏勇也碰到了許多家里淹水卻不肯撤離的村民,而因為需要勸說而延長了救援時間。 “他們就是舍不得家。”陳夏勇表示理解。“他們也知道我們還有很多人要救,不是故意要耽誤我們時間的。”花一點時間耐心告訴他們就可以了。
當唱凱堤已經被修復,洪水慢慢快要褪去的時候,陳夏勇和20位戰友還住在淹水唱凱鎮附近的老鄉家里。緊張的救援之后,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他們又開始把返回災區的群眾往家里送,也要負責運送巡堤檢查的工作人員,訓練救災的民兵。
內斂的陳夏勇沒有談起過自己。而據連隊的徐志文連長介紹,在毗鄰江西的安徽祁門,陳夏勇的家庭情況也讓人擔心。去年八月,陳夏勇的父親陳末林發生嚴重車禍頭部受傷,如今出院之后,生活不能自理。母親汪貴菊一邊種田,一邊照顧父親。懂事的弟弟今年念完高中之后放棄了高考,主動回家照顧父母。連隊的戰士們因此組織了捐款。而陳夏勇懂事的弟弟也放棄了高考,主動回家照顧父母。“這兩個孩子都非常得懂事。” 徐志文連長說。
“我爸爸是做木工的,以前家里收入還不錯,一個月有兩三千塊錢。供弟弟讀書是夠了。”陳夏勇說。 “父親做開顱手術就花了20萬。”為了治病已經借了很多錢的陳夏勇曾經問過弟弟,“如果他愿意繼續念,我借錢也會供他讀下去。”而弟弟覺得念大學負擔大,而且考上一個大專畢業之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還是決定放棄。
平日在南昌的部隊里,陳夏勇喜歡練練字,打打籃球。“我打得不好,更喜歡看。”他說。 如今熱火朝天的世界杯,因為都是在深夜,過了戰士們休息時間。只能是偶爾看看。已經是班長的他也想學學管理知識,練練與人溝通的口才。“這對以后出去工作有幫助。”今年年底就要退伍的陳夏勇也說,“如果有機會,還想留在部隊里。”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hina/2010-06/30/content_1003720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段研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