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30日社論:近來,洪水沖垮堤壩的險情頻現,洪水所到之處城鎮皆淪為一片汪洋,人們的質疑聲也越來越高:在這自然現象的背后,是否還存在著重要的人為因素。
有人認為近期江西省一處大壩決堤,就是由堤壩防洪設施年久失修引起的。還有人表示,在重要水道旁開發房地產,釀成了云南馬龍大水圍城的悲劇。
天氣放晴后洪水會很快退去,但是這份平靜很難說能維持多久,因為周期性的雨季即將到來,洪峰迫在眉睫。
迎戰下一輪洪水、抗澇救災工作,將成為南方很多地方政府今夏忙碌的頭等大事。
可問題是,這種情況今后還會持續出現嗎?
今后如果年復一年再出現同樣的局面,那么防洪工作顯然出問題了。
相關部門需要反思防洪工作的效率問題,并且為有效提高防洪能力找出切實措施。
每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于防洪抗洪都撥款不菲。即便如此,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多到仍然能列成長長的一串,災情不斷在各地爆發,而且這一情況愈演愈烈。
災情總會使公眾呼吁加大抗洪力度,而緊迫的災情正好也說明:加大財政預算支持力度的是合理的。
在保證合理必要開支的同時,我們必須對財政預算中公款大吃大喝的開支進行嚴控。
如果對于防洪的財政投入都集中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只解決短期問題,那么擺脫水患的惡性循環就變得遙遙無期。
除了緊抓規劃工作,審計的力度也需加大,以確保防災減災不至于淪為官員貪腐“吸金”的嘴邊肥肉。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0-06/30/content_1003803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社論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