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22日報道:7月1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圓滿結束對中國長達4天的“伙伴之旅”。默克爾總理對當前中德關系給予高度評價,稱其進入更加坦誠的新階段。溫家寶總理亦積極回應,稱其訪華具有“歷史意義”。默克爾此次訪華,不僅收獲了經貿大單,看到了中國愿意與德國積極展開經貿交流和技術合作,以實際行動堅持自由貿易,共同促進世界經濟穩定和復蘇的誠意,更重要的是,與中國進一步加強了戰略互信,建立起了“后危機時代”值得倚重的戰略伙伴關系。
在中德關系中,經貿關系是雙邊關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2009年,中德兩國的貿易額為920億歐元,中國貿易順差近200億歐元,德國的機械設備和汽車等產品在中國擁有非常好的口碑和銷售市場。2009年德國對外出口下降18%,唯一對華出口是個例外,出口額不降反升7%。中國現在是德國最重要的海外市場,德國也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經貿交往為雙邊關系發展提供了夯實的基礎。中德此次簽署的總額超過40億美元的經貿合作協議,涵蓋了財政、環保、文化等諸多重要領域,再次表明雙方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和意愿。其中,雙方在節能環保、新能源和綠色經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將成為今后中德關系發展中新的亮點。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對德國經貿和技術需求巨大,而德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也需要廣闊的中國市場,雙方經貿合作空間巨大。
但中德關系的“抗沖擊性”不能僅僅依賴經貿這一單一支柱,因為經貿合作易受政治和媒情輿論風向變化的影響。在“后危機時代”,中德攜手向前必須在經貿關系這一支柱外,找到另一支柱。此次默克爾來訪,中德兩國領導人共同簽署的《中德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公報》,為未來中德關系的發展建立起了“政治支柱”。中德之所以在時隔38年之后才發表第二份聯合公報,既表明雙方對彼此關系走向均非常審慎,更表明在當前國際格局面臨重大調整的時代背景下,中德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時機已經成熟。中德已經認識到應從全球戰略的高度來定位和運作雙方關系。未來中德兩國高層的定期會晤和對話磋商機制將有助于雙方增信釋疑,全球提升中德關系。中德兩國間的人文交流和良性認知也將隨著政治互信的增強,進一步豐富和朝著積極方向變化。
中德進一步走進的意義已經超越了雙邊關系層面。“后危機時代”,一國無力單獨應對氣候變化、防擴散、打擊恐怖主義、解決貧困和發展不平衡等重大全球性問題,亟需通過G20等多邊機制共同應對。在此背景下,中德兩個有影響力的大國作為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重要代表,加強磋商交流、攜手合作不僅將有助于增強多極化世界格局的穩定性,還將增加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有效性。此外,中德關系的不斷深化還將為中國同歐盟及其他成員國雙邊關系的發展提供藍本和標桿。中德關系式中歐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穩定的中德關系將對整個中歐關系產生積極影響。
相信,只要中德攜手一道,朝著雙方聯合公報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努力,加強兩國政治互信、提升經貿合作、豐富人文交流、拓展多邊合作,中德戰略伙伴關系必將因此不斷邁上新臺階,并為建設和諧世界做出貢獻。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7/22/content_1103375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余翔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 博士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