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7日報道: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室主任陳淮日前表示,中國現有住宅在未來20年內得有一半以上要拆了重建,此言一出即引發坊間熱議,人們紛紛質疑:中國建筑的壽命緣何會這么短呢?
本周五據《南方都市報》報道,陳淮指出1999年前建成的住房“在未來15到20年得拆了重建”。陳還指出,老建筑中“除了個別有歷史文物價值的,比如黃埔軍校還要留著,其他基本沒有保留價值”。
他認為,1949年以前的舊房子房齡早已超過當初50年的設計使用年限了。而很多建于1949至1979年的住房中,很多是戰備房、過渡房、簡易房,當初修建時并不是用于長久的居住。
“考慮到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之快,1979至1999年間建成的這些房改房,小區管理格局以及配套設施都遠不能適應城市發展需要,”他說。“城市中真正能夠長期保存的一些建筑物,不過就是1999年到現在十年間建的房子。”
中國每年新增的建筑量都遠超世界任何其他國家。在近幾年里,中國已經建設了超過2萬億平方米的房屋;每年中國使用的水泥和鋼材量占全世界的40%。
而且每年約有40%的建設用地是靠拆除舊建筑才騰出來的。
但是學界和業界的有識之士都對中國如此高速的拆遷、重建提出了質疑,紛紛指出:很多建筑物如此“短壽”,是由于建筑施工水平低下、城市規劃缺乏連貫性、開發商盲目追求經濟利益造成的。
今年四月份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就曾表示,中國建筑壽命普遍“只能持續25-30年”。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英國建筑平均設計壽命為132年,在美國這一數字也達到了74年。
“如今我們看到的是各地盲目拆舊建新的景象,但除去那些20世紀70年代及之前的建筑因為安全原因必須重建,還有很多建了連10年都不到的房子被拆掉了,”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栗德祥指出。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郁鴻勝也表示贊同:“如今,很多地方政府和開發商都喜歡房子要蓋新的,這樣經濟利潤高,結果致使老建筑的拆遷速度愈來愈快。但是這是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的,同時還推高了房價。”郁同時還指出,房價上漲最后還是由工薪階層來買單。
到2015年,中國的城鎮化程度將達到50%,對新建住宅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郁就建議應當將城市發展的重心更多投往城郊地區,城郊的剩余土地更多,需要拆遷的房屋也更少。
栗德祥也指出,對利潤的過分追求、城市規劃缺乏連貫性,導致建筑材料的巨大浪費,國家應當出臺政策鼓勵建筑材料的再生循環使用。
在中國,建筑垃圾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到40%。業界統計數據顯示,每建10000平方米的房屋要產生500到600噸建筑垃圾,拆掉同等面積的建筑也要產生7000至12000噸建筑垃圾。
建筑質量的低下近年來不斷見諸報端,這一問題也是中國建筑業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2009年6月,上海一座13層的建筑就曾傾覆,這一事件引發媒體對中國各地建筑質量的進一步關注。
“追求速度、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要負主要責任,”郁鴻勝表示。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hina/2010-08/07/content_1111398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錢雁峰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