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8日報道:近期,一位資深業(yè)內人士向《中國日報》透露,今年初,有一家省級政府背景的中國公司曾競買迪士尼旗下的米拉麥克斯影業(yè)(Miramax Films),但沒有成功。
把時間倒回5年之前,中國企業(yè)購買好萊塢片廠聽起來像是個笑話。但如今,火熱的中國電影產業(yè)已經讓這件事變得嚴肅起來。
消息來自北京天使之翼影視投資公司總裁戢二衛(wèi), 他在影視界有超過20年的經驗,曾任職華納兄弟洛杉磯總部,并擔任過迪士尼中國區(qū)高管。
迪士尼確認了出售米拉麥克斯的消息,但對于是否有一家中國公司曾參與競標,公司表示在交易完成前不方便發(fā)表評論。
雖然這次交易沒有成功,戢二衛(wèi)表示他對中國公司入主好萊塢片廠仍持樂觀態(tài)度。他的理由很簡單:中國有資金,也需要更大的市場;而好萊塢一向有從國外融資的傳統(tǒng)。
中國的電影票房已經連續(xù)5年以超過25%的幅度增長。今年上半年的票房為48億人民幣,約為2008年全年總和。業(yè)內廣泛認為今年的總票房將達到歷史性的100億人民幣。
然而,和美國2009年近99億美元的票房比起來,這個數字還是太小了。一部分原因是,極少有中國電影能打入除東南亞以外的市場。
中國的電影公司想要更大的市場。在近幾年的合拍片中,中國公司開始更多地擔當起投資者的角色,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只是外景地和部分演員的提供者。
最近的例子是,國營的中影集團在與索尼合拍的《功夫夢》中投入了約500萬美元。而國內最大的民營娛樂公司華誼兄弟則早在4年前就成立了國際合作部,并參與投資了最近的一系列合拍片,如由李連杰、成龍主演的《功夫之王》和鞏俐、約翰·庫薩克主演的《諜海風云》。
同時,中國政府也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廣中國文化的海外影響力,這可能成為促成此類交易的另一助力。
戢二衛(wèi)說:“中國一直推行自己的文化,比如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但缺乏有效的文化載體,而好萊塢因其產品特征和推廣渠道,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好萊塢一向有向國外融資的傳統(tǒng),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萊塢大公司高管認為,可能收購好萊塢片廠的中國公司不會來自娛樂行業(yè)。
他說:“以國內的娛樂公司的財力,要收購好萊塢的電影公司,是很富挑戰(zhàn)的事情。以收購米高梅為例,到明年底, 任何要收購它的公司都需要40到45億美元的資金來償還其債務,以完成股權轉讓。”
他認為,從好萊塢的立場來講,一定是希望懂行的公司來收購,這是一個常識。但是在好萊塢的歷史上,也不乏業(yè)外公司收購娛樂公司的案例。比如在2000年,法國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服務公司維旺迪(Vivendi SA)收購了加拿大的Seagram公司及旗下的環(huán)球影業(yè)等相關公司,成立了維旺迪娛樂集團;2006年,又將環(huán)球影業(yè)賣給了通用電氣;再如,可口可樂曾經收購過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他說:“從這些事實來看,好萊塢似乎并不在乎誰來收購,而是在乎誰的資金更雄厚,”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教授持相同觀點。
他認為:“國內的娛樂公司不具備能夠收購好萊塢大片廠的雄厚財力,但是收購小型的獨立制片廠是有可能的。”
在戢二衛(wèi)看來,性價比較高的選擇是那些處于上升期的小型獨立制片廠,比如出品過《暮光之城》系列的頂峰娛樂(Summit Entertainment)和曾發(fā)行《電鋸驚魂》系列的獅門影業(yè)(Lionsgate Films);或者是大企業(yè)旗下的小公司,比如米拉麥克斯。
他說:“好萊塢的六大制片廠并非純粹的電影公司,多是大型的媒體集團,要收購它們,必須應對復雜的股權和美國聯(lián)邦通信委員會(FCC)的審核等,手續(xù)相當復雜,對中國公司來說,目前并不現(xiàn)實。”
而獅門、頂峰這樣的公司雖然沒有六大片廠那樣強大的華爾街背景和發(fā)行渠道,但他們的制作能力、品牌和對特定觀眾群的吸引力仍然是非常有價值的。
事實上,已經有人先行動起來了。
擁有雄厚制片、發(fā)行和院線資源的星美傳媒集團董事長覃宏向記者確認,星美已經收購澳大利亞特效公司Photon。該公司的作品包括《澳大利亞》和《超人歸來》等。
他這樣解釋收購的原因:“首先,Photon可以為星美的影片提供技術支持,同時,星美也希望藉由Photon和好萊塢多年的良好合作,和好萊塢建立更為直接的關系。”
而對于直接收購好萊塢公司,他顯得非常謹慎。
他說:“首先要去判斷一個公司最有價值的部分在哪里,是它的片庫、品牌、發(fā)行渠道還是創(chuàng)意-----這是最重要的,也是相當困難的。我們會很謹慎,一定是在完全準備好了以后才會去做。”
戢二衛(wèi)贊同他的觀點。以擁有《鋼鐵俠》、《蜘蛛俠》等大熱作品的奇跡影業(yè)為例,他指出該公司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它的超級英雄角色,而并非周邊產品。他建議有意收購好萊塢片廠的中國企業(yè)最好與專業(yè)的美國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合作。
覃宏同意收購好萊塢片廠將為推廣中國文化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將原有品牌做強。
他說:“如果太過于急促地將公司貼上推廣中國文化的標簽,可能在美國民眾中引起不快,甚至毀掉這個品牌。”
上文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指出,1989年索尼收購哥倫比亞之時,確曾給美國公眾帶來不小的文化沖擊。但是索尼的成功之處在于,它一直將哥倫比亞當作一個純粹的美國公司來運作,并沒有利用這個平臺大力推廣日本文化。
戢二衛(wèi)認為,中國公司收購好萊塢片廠,引起的震動恐怕會更加激烈,因此也需要更加清醒的商業(yè)頭腦。
“畢竟和日本相比,中國與美國之間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方面差異更大。將生意歸生意,政治歸政治,更能將企業(yè)做好。畢竟,現(xiàn)在沒人能強迫觀眾花錢買票看自己不喜歡的電影。”(中國日報記者 劉瑋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