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8日報道:目前,中國通過逐漸減持美國國債、增持日本國債的方式,拓展了中國外匯儲備幣種與方式的多樣性。
據美國政府相關數據披露,今年六月份,中國對美國國債的減持幅度達到了240億美元,持有總量較五月份減少了2.7%。
而今年四月份,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剛達到年度最高點——9002億美元,進入五月份就減持了325億美元。
美國財政部本周一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截止到今年六月底,中國總共持有8437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較2009年9月“9383億”的峰值減少了946億美元。盡管減持頻現,但中國仍然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排在其后的才是日本和英國。
現在,中國不僅在壓縮美國國債的金融風險,同時還擴大了購買日本國債的力度。有數據顯示,中國連續六個月購買了價值共計200億美元的日本國債,這一數字是中國過去五年持有日本國債量的五倍。
2010年上半年度,中國購買了1.73萬億日元(約合200億美元)的日本國債,這一數字大約是中國2005年全年日本國債購買量——2538億的七倍,而2005年曾是中國購買日本國債最多的一年。
有分析人士表示,這一連串舉動凸顯中國政府推動外匯儲備幣種多樣化的決心,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總額合計高達2.45萬億美元,此外,中國有可能會增持一些其他同中國進行人民幣跨境結算的亞洲國家的國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處處長陳道富指出,中國會繼續調整美國國債的持有量,但目前仍很難預測未來長期內是否繼續進行減持。
“這完全取決于美國國內經濟形勢以及其他國家經濟復蘇的情況,”陳表示。
陳同時還認為,盡管歐盟以及其他一些新興國家也處在中國選擇范圍內,但從短期內看來,它們在數量上仍然無法與美國國債的持有量相抗衡。
“其實決策層對于減持美國國債還是有所顧慮的,但眼下也找不到其他能與之相媲美的投資渠道。”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張茉楠則表示,中國目前對外匯儲備幣種的選擇,正處于“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境地。
“這些國家國債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并不持久,而且世界經濟不穩定所帶來的風險也愈來愈大,”她表示道。
張同時還指出,政府應當加大對海外實體經濟的投資力度,而非一味增持國債,目標可以轉向戰略性產業或新興產業,例如能源以及高科技行業。
美國政府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日本目前仍然維持著美國國債第二大“債主”的地位,英國緊隨其后。
此外,今年六月份,日本持有美國國債達到8036億美元,高于五月的7867億美元;英國六月份的持有量則有3622億美元,也較五月份的3500億美元有所增長。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8/18/content_1116728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王小田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