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28日報道:2010年上半年,中日經濟關系出現了兩個里程碑式的變化:其一是第二季度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二是上半年中國大幅度增持日本國債,中國從日本的債務國一躍成為日本的債權國。而第三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8月底又將在中國舉行,雙方將就經濟復蘇對策、全球范圍及區域合作、加強雙邊互惠雙贏合作等問題開展對話,這對推動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雙邊貿易和相互投資是中日經濟關系的兩大支柱。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雙邊貿易額一直保持較快增長勢頭,1972年僅為10億美元,而2008年達到2667.9億美元。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降為2288.5億美元,降幅為14.2%。2010年1-6月中日貿易強勢恢復,高達1365.5億美元,同比增長37%,估計全年將恢復到2008年水平。
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始于1979年,至今經歷了三次高峰期,現處于回落期。截至2009年年底,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累計項目數為42401個,實際到位金額為694.8億美元。2010年1-6月,日本對華投資額為21.5億美元,保持微弱增長。近年來,中國企業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了對日直接投資的步伐。截至2009年年底,中國對日直接投資累計總額達6.7億美元(不含金融類)。現在中國對日投資數量還比較小,特別是與日本對華投資相差甚巨,但畢竟改變了過去日本對華單向投資的局面。
目前,日本是僅次于歐盟和美國的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繼2007年中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后,2009年中國大陸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對象國,也就是說,中國已成為日本名副其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日本是中國重要的外資來源國和政府資金合作伙伴。統計顯示,雙邊貿易促進了中日兩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在華日資企業大部分都獲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有力地支持了日本經濟的復蘇和增長,也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過長期的經濟合作與磨合,中日兩國業已形成和互惠互補、互利共贏的良好合作局面,構筑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關系。在90年代中期之前中國對日本的依存度大一些,而此后日本對中國的依存度越來越大。僅從雙邊貿易來看,1996-2009年期間,中日貿易占中國外貿總額的比重從21%降至10%,而日中貿易占日本外貿總額的比重從8.2%上升至20.5%;對華出口占日本出口總額的比重從5.3%上升到18.9%。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強有力地拉動了日本經濟的復蘇。
三十多年來,中日經濟關系基本處于健康發展狀態。即使在中日政治關系最困難的時期,經濟關系仍然保持正常發展,即出現了所謂“政冷經熱”的現象。近年來是中日經濟關系的最好時期之一,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雙邊貿易長期處于“高位徘徊”狀態,近幾年中日貿易的平均增長率為12%左右,并不算低,但僅為中國外貿平均增長率的一半左右;由于種種原因,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在2006年和2007年連續兩年出現大幅度下降,至今也沒有得到明顯的恢復;雖然中日雙邊經濟合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全球范圍,特別是東亞區域合作中的雙邊協調卻進展緩慢,甚至還出現了許多不和諧,中日之間的FTA/EPA尚未提到議事日程。日本至今尚未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另外,日本目前的商務環境和市場的封閉性并不利于中國企業對日投資。中國企業在對日開展投資、貿易等商務合作過程中,還面臨著簽證手續復雜、稅務檢查頻繁等實際問題。這些應當引起中日雙方的高度重視。
展望未來的中日經貿合作,空間廣闊,潛力巨大。中國經濟總量雖然超過日本,但中國的人均GDP僅僅是日本的1/10,中日之間的互補性仍然很強;中國增持日本國債既有助于中國推行外儲多元化,又可為日本經濟提供支持,對中日兩國來說是雙贏的。中日兩國以及國際社會都應以平常心看待這種變化。
后危機時代的中日經濟關系“危”與“機”并存,而且機遇大于挑戰。危機帶來的困擾正在被逐步克服,中日貿易強勢恢復。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扎扎實實地促進中日雙邊貿易和雙邊投資,盡快設立中日政府共同出資的“中日節能環保基金”,構筑中日能源環境共同體,為中日經濟合作培育新的增長點,為東亞共同體的構筑打基礎。期待本月底召開的中日第三次高層經濟對話,能夠把中日經貿合作推向新的高潮。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bizchina/2010-08/28/content_1121874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張季風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