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20日封面故事:
謝國清、林順泉卸載放映器材——陳沛亮 攝
不辭勞苦的放映員謝國清
當電影放映員開啟投影儀的那一剎那,各式人物呈現在屏幕上時,觀眾頓時鴉雀無聲,安靜下來觀看影片。這就是具有各地特色的移動鄉村電影院,打破寧靜的聲音除了演員的聲音之外,還有嬉戲的孩子以及追在他們后面的小狗。
在這里,人們很自由地享受著電影帶來的樂趣,座位都是從家里帶過來的方凳和長凳子。與城市發達的大熒幕電影院不同的是,鄉村移動電影院在過去幾十年中都是村里主要的娛樂活動場所。
然而,與相比熒幕上那么正面和反面角色來講,真正的幕后英雄卻是幾十年來穿越崇山峻嶺的放映員們。黔東南苗族和侗族自治州的謝國清就是這樣一位普通卻不平凡的一員。
當中國日報記者9月5日找到這位50歲的放映員時,他正在劍河縣洞腳小學的操場上搭建屏幕,準備晚上八點半的電影放映。
通常擺放好設備需要半個小時,因為放映機重達50公斤左右。在黔東南州有大約280名放映員。相當一部分人從事這樣工作已經快10年了。
通常在放映之前,謝國清都會跟當地的村委會取得聯系,事先通知村民過來看電影。在洞腳村,村民們并沒有讓他們失望。老人和小孩都會提前一個小時從家里搬來凳子、椅子,等待著節目開始。大多數農民剛從地里干活回來,吃飯洗漱之后換身干凈衣服,再加入到老人小孩的行列。
兩部電影放映結束之后已經是凌晨一點左右,村民們搬著自家桌椅回去睡覺了,但放映員還要整理器材,裝上車回家。老謝說,通常回家是家人最擔心的,鄉間的夜路異常難走。
劍河有幾個村子至今還沒有通車,老謝只能扛著器材進村,放完電影后再和伙伴林順泉一起回家。一次在敏洞鄉的上北斗村,電影結束時突然下起了大雨,兩人在半路被山體滑坡擋住了去路,只得返回,幸好村民們很熱情地安頓他們住下。
放映電影可以得到政府補貼,在廣東、福建等東部省份,放映員大概一月能掙1200多元。老謝每年靠放電影能掙13000多塊錢,除去租用機器的3000塊錢,一年下來一萬元的收入是可以保證的。如果老謝去東部沿海城市打工的話,可能會掙更多,但是他卻不這么認為。
“雖然在家里掙得可能少一些,但我可以照顧老人、小孩,這工作也還挺穩定的,所以我要一直做下去。”
十多天以后,老謝就要開始收割水稻了。一般農忙時他都會停下來收莊稼,忙完之后再加班加點把停播的電影補回來。
鄉村電影題材需更加多樣化
村里放的電影多數是抗日戰爭和新中國建設題材的電影,也有《建國大業》、《畫皮》這樣的新片。對于76歲的劉文亮來說,老電影讓他回想起了自己年輕時是如何奮斗的。但是青少年更傾向于現代題材的電影。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鄭風田教授認為,鄉村電影應該更多元化,這樣政府對此的大量投入才能更有效,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滿足。
鄭教授向記者介紹道,去年我國惠農資金已達到7000億元,用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特別是相對比較貧困的西部地區。
“但是政府應該同樣關注人們的精神享受,這與物質投入同樣重要。電影不同于電視,是一種特別的藝術形式,所以農民喜歡看。”
鄭教授建議放映員在今后為農民展示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影片,比如農業科學的發展,其他地區農村發展情況等。
“目前,我們的一大工作重點就是為農村電影放映選好片子,選送農民喜聞樂見的片子”,中國新農村數字電影放映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樂可錫表示。據樂總介紹,目前已經形成了城鄉電影放映的無縫對接。新上映電影在城市影院下線,農村觀眾可以立即觀看到影片。
樂總經理說,在9月末或者10月初,《唐山大地震》將會通過農村數字放映機上上映。
由于目前大多數鄉村移動影院在室外放映,學校操場或廣場都可能是放映地點,天氣因素影響很大。遇上下雨天,電影就被迫停播。對此,樂可錫表示,新農村電影放映公司將配合制定相關計劃,將室外放映轉移到室內放映。
鄉村電影放映的曲折發展史
據中國電影博物館記載,新中國第一批移動影院誕生于1949年。1950年,1800多名放映員齊聚南京,接受培訓,后分赴全國各地工廠、礦山和農村開展放映工作。
“在七八十年代,鄉村電影院就像是個大型聚會一樣。放映員特別受歡迎,偏遠山區的居民會紛紛走出來幫放映員抬機器,”黔東南州電影放映公司總經理王光黔回憶道。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在電視、卡拉OK等新興娛樂方式的沖擊下,移動電影院出現了“人走了,機器銹了,電影沒人放了”的情形。
“90年代的那幾年對我來說確實很艱難,可是當我看到農民們臉上的笑容時,我還是堅持下來了,”謝國清說。老謝 1983年開始放電影,而第二年全國移動電影院就達到了頂峰,一共12000多個放映隊活動在全國各地。
1998年,國家廣電總局和文化部聯合發起了2131工程,重新讓農民看上電影。2001年到2005年,全國累計50億人次因此工程受益。
根據中國新農村數字電影放映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數字,今年全國共80000放映員將放映770萬場電影,確保65萬個行政村每月至少能收看到一場電影。
盡管中央財政投入了7.7億資金用于農村電影放映,地方政府對此的投入卻沒有達到上級要求。根據國家廣電總局規定,由中央財政和省市級財政負擔補貼每場電影100元,70元發放給放映員,30元用于設備折舊和管理費用。但在黔東南州,一場電影只有87元補貼,由州財政負擔的13元補貼至今尚未到位。
“資金短缺不但阻礙了州內電影放映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放映員的收入,”黔東南州電影放映公司經理楊藝林說。
宋其生在用苗語配音——陳沛亮 攝
民族語譯制經費缺口大 舉步維艱
黔東南州440萬人口中,80%居民屬于少數民族。這里生活著全國五分之一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同胞。因此,很多民族語并沒有文字,語言的延續顯得非常重要,所以民族語譯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9月4日,記者跟隨州放映隊來到銅鼓村。村里2000多居民中95%是苗族人。當晚,放映漢語電影時只有不到100人來看。但是當放映員開始播放苗語版的《建國大業》時,很快從四面八方聚集來了400多居民。
“毛主席和蔣介石會講苗話,真讓我很吃驚。更意外的是,他們說話時用了很多苗語中特有的幽默,”55歲的村民趙元歐說道,
黔東南州電影放映公司譯制中心主任宋其生告訴記者,少數民族的熱情讓他的團隊一直以來堅持在困難的情況下譯制電影。在他的錄音室的墻上,懸掛著十多個獎狀。
目前全國范圍內僅有的10家民族語譯制中心,去年廣電總局給黔東南民族語譯制中心發放了兩臺價值30萬元的譯制設備,并配置了先進的錄音操作系統。由于經費不足,去年84部譯制影片的任務只完成了14部。每一部影片譯制大概需要14800元,而州財政補貼的6萬元只能支付6部影片的費用。
對此,黔東南州廣電局電影科相關負責人解釋說他們正在向州政府申請更多的資金。
“我們能理解州里財政不寬裕,但是譯制的電影深受群眾歡迎,我們做的是老百姓喜歡的事,所以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宋其生說。(中國日報記者 胡永啟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