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浙江周刊》9月28日報道:跟許多大城市一樣,上下班高峰期的杭州總是顯得格外的忙碌而擁擠。私家車、出租車、公交車在路上排起長龍,而在這個時候打上一輛出租車更是難上加難。
29歲的宋華是一位3D繪畫工程師。平時他很少打車,在他看來,在杭州公共交通是最可靠的交通工具。但今天是個例外,因為他要趕去會見一個很重要的客戶,而這時候,他已經遲了。時間滴答滴答地過去,不絕于耳的喇叭鳴笛聲和蝸行的車流更讓他煩躁不安。
雖然杭州路面上的出租車數量已接近一萬輛,空駛率也僅為30%,但一直以來,杭州的打車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但是最近由蓋洛普咨詢公司和上海復旦大學共同進行的一項調查讓許多人都很吃驚。杭州超越了上海和北京,成為接受調查的30多個中國大中城市中,城市便捷程度最高的地方。
此次調查在今年四月份正式開始,八月底結束,旨在研究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城市國際形象。由于此次調查的對象包括在中國以及海外的外籍人士,組委會便通過在線問卷調查的形式向近八千名外籍人士收集意見。
此次調查針對30多個城市共列出了12個指標,包括城市向往度、城市文化、城市環境、市民素質、治安狀況、便捷程度、城市個性、誠信程度、政府效率、投資價值、發展潛力和國際化程度。
蓋洛普中國的首席分析師吳濤向《中國日報浙江周刊》記者表示,為保證調查的樣本量有效,每個城市有至少200名外籍人士接受了問卷調查。
盡管調查顯示,上海在外籍人士中的形象最佳,但杭州卻意外地在城市便捷程度這項指標中折桂。其便捷程度總體體現在三個方面:進出城市是否方便(往來其他城市或國家的便捷程度)、市內交通是否便捷(城市內部交通的便捷程度)、生活資料取得是否便捷(生活和購物的便捷程度)。
杭州的市政規劃設計師們對于超越上海也感到非常意外,畢竟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擁有非常完善的高速公路和地鐵交通網,也擁有各式各樣高端商場,兩個現代化的機場更使往來上海變得更加便捷。
作為《2008-2012杭州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主要設計人員,工程師王峰告訴《中國日報浙江周刊》記者他非常高興看到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專業人士的認可。但王峰同時也表示,杭州的交通非常復雜,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機動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太快了,要跟公眾的預期保持同步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雖然政府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王峰仍謙虛地表示,“我們要做的還很多”。
隨著杭州日益成為一個區域性的經濟和旅游中心,王峰和他的工作團隊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去創造出一個交通模式來最大程度地承擔日益增長的路面交通壓力。
在王峰看來,跟許多正在快速發展的內地城市一樣,杭州的交通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激增的私家車所造成的。而努力發展公共交通是最好的解決路面交通壓力的辦法。其中快速公交系統因其享有獨立車道和較少的停靠站而更能彰顯其便捷性。王峰表示,市政規劃的目標,就是到2012年,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可以由現在的25%增長到40%。
杭州是繼北京之后在中國第二個引進快速公交系統的城市。2006年4月投入正式運營的杭州快速公交1號線是中國最長的一條快速公交線路,它連接了下沙高教園區和黃龍汽車站,共計28公里。之前90分鐘的車程,乘坐快速公交,現在僅需50分鐘就可抵達目的地。發展至今,杭州已有3條快速公交線路,連接了幾個重要的地標如蕭山國際機場、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和杭州高科技工業園區等。
但由于快速公交車道在杭州仍不足夠,堵車也就在所難免。這個時候,自行車的便捷性便凸顯出來。
2008年,杭州在中國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車系統。發展至今,公共自行車的服務點已從最初的61個發展到現在的2000個,自行車數量也從2800輛激增到5萬多輛。在市中心區域,每隔約300米就有一個公共自行車服務點,70%以上的服務點提供24小時服務。
對于宋華來說,公共自行車如今已經成為了他上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從我家到辦公室沒有直達的公交車。中途換乘太麻煩,走路又太費時,所以騎車去最近的公交站點實在是再方便不過了,”宋華告訴《中國日報浙江周刊》。
按照杭州市交通局的規定,16至70周歲之間、具有熟練自行車騎行能力的杭州市民可憑杭州公交IC卡在租車服務點辦理租車或還車。外地游客也可在固定公共自行車租用服務點,憑本人身份證等證件,繳納300元現金作為租車信用保證金辦理租車。在隨意一個服務點租出的公共自行車,可以到任何一個服務點歸還。
而杭州公交集團總經理黃志耀對于公共自行車的期望還不止于此。他希望杭州的公共自行車能成為繼地鐵、公交車、出租車、水上巴士之后的第五大城市交通系統,市民的私家自行車也會慢慢被公共自行車替代,市民逛街、上班都會習慣性地騎公共自行車。(中國日報記者 施婧 編輯 馬振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