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20日報道:近期,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APEC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致開幕詞時強調“包容性增長”這一概念,指出中國將重新定位發展模式,讓經濟發展的益處惠及范圍更加廣泛。隨后,“包容性增長”被寫進中國“十二五”規劃中,更加凸顯了這一概念的重要意義。
長久以來,不斷拉大的收入差距讓中國30年來在其它方面取得經濟成果也黯然失色。在1979—2008年間,正當中國的GDP平均以每年9%的速度增長,中國大部分人口走出貧困的時,中國的收入差距問題也成為亞洲國家中最嚴重的。
近些年來,為了解決收入差距問題,政府加大了對西部和內陸省份基礎設施投資力度,頒布了發展農村地區的政策和惠農政策,同時為了保護弱勢群體,政府加大了基礎教育和醫療保健的投資規模。最近幾年,政府又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觀。
許多人認為,接下來5年,是中國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的關鍵時期。作為一項務實的戰略,包容性增長將為這一目標的實現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一般意義而言,當社會的每位成員可以在公平的基礎上參與社會并獲得回報,就可以認為是包容性的增長。
嚴格說來,包容性增長的政策應當區分兩種類型的不平等。一種是機會不平等,由市場、政策失效,體制缺陷或社會排斥等個人無法掌控的外部環境造成的不平等。另一種是努力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市場經濟向努力工作,尋求機會以及冒險努力的人所回報和激勵的不同。
當然,機會不均等必然造成對包容性增長的不可更改目標的政策干預。因此,包容性增長可定義為:經濟增長和機會平等共同發展。
如何將此這一原則轉換為政策行動呢?
首先,包容性增長要求高速、可持續、有效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更多的崗位將會誕生,經濟機會也將惠及每個個體。如果經濟增長無法向大多數人提供體面的工作,那么這種增長必不然不能稱為包容性的。
第二,包容性增長要求一個包容的社會,能夠確保每個男人女人都可以獲得公平的機會。這意味著,我們要在教育和醫療方面增加投入,擴展人們的能力。尤其對弱勢群體而言,教育可以消除市場和體制的缺陷以及社會排斥,使他們也可以公平競爭。
第三,包容性增長要求社會擁有效的安全保障網絡,以減輕由疾病、經濟危機、產業調整或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暫時生活沖擊,以及滿足弱勢群體和貧困人口的特別需求。
以上這些方面對中國接下來幾年的發展有什么指示意義呢?
中國的包容性政策必須建立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之上。意思就是說,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和、和世界融合的趨勢仍將繼續進行。
包容性增長同樣意味著轉變中國的發展方式,使其建立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這要求政府必須消除市場扭曲,解決發展不平衡以及體制和政策障礙等問題,以推動國內市場的一體化發展。更加廣泛的增長方式不僅會給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同樣會有效減少城鄉和全范圍的收入差距。
同時,審慎制定的再分配政策也應當作為中國包容性增長戰略的一部分,其目的不僅是平衡收入,還可以改善機會的平等獲得以及收入分配。這要求政府加大基礎教育、基礎醫療以及其它社會基礎服務的投入力度,推出更加行之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
包容性增長戰略更為重要的一個要素是,不斷加強管理,提升經濟和社會正義以及公平競爭,使得政府和政策更加透明,以預防腐敗。好的政策和管理是機會平等的前提,而機會平等是包容性增長概念的核心。
在18日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提出了很多強調“包容性增長”的政策,讓人為之鼓舞。
一直以來,亞洲開發銀行(ADB)將包容性增長作為其一項長期戰略議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進行推廣。
包容性增長同樣是也是亞洲開發銀行和中國合作的戰略支柱。亞洲開發銀行通過向落后省份和貧困地區投資基礎設施,提升自然能源保護以及發展農村金融和農業推廣服務來支持這些地區的發展。此外,亞行還一直給這些地區提供技術援助以支持其就業服務、職業教育和培訓,以及醫療和農村養老保險金改革。
作為一個長期的發展伙伴,亞行將繼續支持中國朝包容和環境可持續模式發展的努力,同時將強化這一角色,將其作為中國和亞行以及其它發展中國家轉移和分享發展知識以及經驗的地區性平臺。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0-10/20/content_1143261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規劃與區域合作部主任梁雪峰和助理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