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22日言論版文章:10月12日,約400名中國學生前往日本進行為期九天的參觀訪問,而10月27日至30日,約1000名日本青少年將參觀上海世博會。
中日兩國之間如此大規模的民間交流,對于深化、發展兩國雙邊關系甚為重要。
在經歷今年9月7日釣魚島扣押船長事件后,中國和日本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居”,還能夠實現兩國人民間相互交往的持續推進,這將有助于解凍兩國之間急劇降溫的雙邊關系。
10月初,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亞歐峰會上與日本首相菅直人進行了“走廊會談”,雙方同意兩國應當恢復政府間以及民間的交流活動;而近期這一系列的交流活動,則將直接促進兩國之間友好關系的修復。
兩國之間從政要到學生之間的頻繁接觸與交流,顯示出兩國人民想要修補雙邊關系的強烈決心與意愿。
近年來,中日關系在政府高層互動、經濟合作、文化民間交流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在地區事務和國際事務中配合愈發默契。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不應該因為意外事件而受到破壞。
中日兩國之間友好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后漢書》記載,東漢年間(公元25-220年),光武帝就賜予一枚金印給“倭”(當時的日本)。這是中日兩國之間有記載的最早的建交記錄。
隨后在唐代(公元618-907年),中國文化引入日本,幫助日本實現社會進步、文化繁榮。
唐宋兩代是中日兩國相互交往的高峰時期。雙邊擁有深厚的政治互信,雙方也得益于之間頻繁的經濟來往。其間,中國的茶道、佛教傳入日本,而中國的建筑、醫學、繪畫、印刷術也深受日本人民歡迎。
中日兩國在過去2000年中都得益于雙邊友好交流,只是近代日本數次入侵中國為兩國人民之間蒙上了一層陰影。現在,中日兩國共識越來越多,關系又一次越走越近。
在這個大背景下,保持和發展良好的雙邊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年6月27日在加拿大多倫多會見日本首相菅直人時,就指出:中日兩國都是亞洲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國家,兩國是近鄰,在眾多地區和國際事務中有著很多共同的利益。中日兩國發展長期穩定的友好關系,符合兩國以及兩國人民之間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的廣泛期盼。
中國始終堅持,兩國關系的基礎應當立足于兩國建交時簽署的三份重要文件,秉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向前發展。
中國一直以來都努力與鄰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但是,中國也不能容忍他國任何侵犯中國主權的行徑,如近期的日本議員“空中視察”釣魚島事件。
輿論普遍認為,日本青少年餐館上海世博會是兩國雙邊關系回暖的重要指標。然而,日本外相近來指責中國對于釣魚島事件表態“歇斯底里”,還宣稱“釣魚島是日本無可爭議的領土”——這些言論不僅毫無根據,而且危害到了兩國間的關系。日本極端右翼分子的示威活動對于脆弱的中日雙邊關系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政府應當不遺余力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以此為背景,我們希望兩國之間此次的友好交流活動能夠圓滿成功,也希望兩國人民能夠加深相互諒解,為雙邊關系進步而攜手努力。(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侯金亮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