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2日見報:不孕不育癥正困擾著中國4000萬的育齡人口,越來越多的夫婦求助于試管嬰兒技術生育下一代,需求不斷增加。
自1988年我國成功孕育出第一個試管嬰兒以來,衛生部門已批準了20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但由于需求大又復雜,一些無證無照機構也在地下大量存在,在利益的驅使下開展一些國內仍然禁止的業務,如代孕。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試管嬰兒技術的醫院,也孕育出了中國第一位試管嬰兒鄭萌珠,這位22歲的女孩今年大學畢業后回到了北醫三院工作,但是院方拒絕了中國日報對她的采訪。
該院生殖健康中心主任喬杰介紹,2008年該院開展了3500例試管嬰兒手術,2009年,這一數字上升到5000例,今年預計將有7000對夫婦接受試管嬰兒手術。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滕曉明也介紹,該中心收治的病患者的人數也以每年百分之五十的速度不斷增長。
家在河北唐山的李蕾夫婦結婚兩年,嘗試了各種治療,還沒有如愿得子。幾個月前,23歲的李蕾聽說有個鄰居通過試管嬰兒手術生了個女兒,終于看到一線希望。在北醫三院的候診室,李蕾正等著做檢查。她表情尷尬的告訴中國日報記者,問題出在她丈夫身上。
“如果可能我想要一對雙胞胎,最好是龍鳳胎。”只有這時候,她年輕的臉上才露出一絲笑意。
喬杰估計,約有百分之十的不孕不育人口適合進行試管嬰兒手術,一次治療的費用可達五萬,甚至更多。
山東大學法學院刑法學研究生武健對輔助生殖技術可能帶來的相關刑事法律問題進行了研究。他發現未獲衛生部門批準開展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大量存在,但具體數字無法統計。
他認為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試管嬰兒技術已比較成熟,對設備的要求也不高,很多醫院都有開展手術的能力。同時,手術的費用很高,一次手術都在2萬元以上。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法制觀念的淡漠,很多醫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甚至未取得醫療機構資質的計劃生育服務機構都競相開展此項技術。
專家們認為代孕需求的增加催生了大量的無資質醫療機構。因為代孕在國內禁止,一些提供代孕服務的中介只能通過非法機構來開展手術。
安徽醫科大學副教授楊芳多年從事這生命法的研究,她認為只要看看網絡上鋪天蓋地的代孕廣告就能知道非法開展試管嬰兒手術的機構有多少。
中華代孕網(http://www.daiyunmm.cn/)在它的網站上承諾“38萬包成功”。網站的一個客服代表告訴中國日報記者,公司可以安排在北京最好的醫院進行代孕和試管嬰兒手術,但是拒絕透露醫院的名字。
楊芳說,目前衛生部只能監管經它審批的醫療機構,對于非法機構還無有效打擊措施。因為很多的非法機構是以公司注冊的,衛生部門無權管理。
而這些非法機構的存在也使一些不符合條件卻想要生二胎的夫婦看到了希望。
有一位來自遼寧的網名叫“知足”的39歲婦女在網絡聊天室里透露,她已有一個17歲的兒子,但近年來想要再生一個孩子的念頭越來越強烈。為此,她正在北京一家私立的有證機構咨詢試管嬰兒手術。“我買了一張假證(準生證)。等孩子生出來以后,再買個戶口就行了。我們不差錢。”
目前醫療機構需要病人在進行試管嬰兒手術時出示身份證,結婚證以及準生證或者未育證明,但確實也沒有有效的系統來核實這些證件的真偽。
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的滕曉明主任表示,他們如果對病人的證件有懷疑,會打電話到當地辦理準生證或者未育證明的計劃生育部門進行核查,但是如果證件偽造的很像,那就難說了。
“知足”說,像她那樣想要生二胎的人很多。“現在大家都富裕了,都覺得多個孩子更好。”她經常在QQ網絡聊天室里碰到和她同樣情況的人,他們經常討論的話題包括:怎么生二胎,怎么生兒子,怎么能生雙胞胎。
但藤主任表示,目前只有最新的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能對胎兒進行性別的篩查,而能夠開展此項技術的機構在全國也不過十多家。所以要通過試管嬰兒技術生男孩并不太可能。
近年來,醫療和工商部門會定期開展打擊非法醫療機構的行動。但專家們紛紛表示,非法試管嬰兒醫療機構仍大量存在,原因還在于在法律上缺乏打擊的依據。
自從90年代試管嬰兒技術大量開展以來,衛生部于2001年出臺了兩部條例規范試管嬰兒機構的管理以及開展手術時的倫理原則。次年,對此項手術開展了準入機制。
想要開展此類手術的機構要進行嚴格的審批和檢查,并且衛生部對資質的數量也嚴格控制。但東南大學的孫慕義教授認為目前的管理還存在漏洞。
業內人士紛紛呼吁,應該放開數量的控制,允許更多的醫療機構開展輔助生殖技術。只有把他們納入系統了,才能便于管理。
但孫教授認為要放開還是要慎之又慎。“因為這關系到我們下一代的生命品質,影響我們的未來。”
因為稍有紕漏,試管嬰兒的缺陷率就可能增加。另外人工制造的雙胞胎,龍鳳胎,三胞胎,或者性別選擇將會影響下一代的人口構成。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11/02/content_1148781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曹莉 段妍 王巖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