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3日社論:在海外直接投資(FDI)領域,中國作為一個生力軍正在崛起,這是人民幣穩步升值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也是這個國家外匯儲備額度巨大的表現之一。中國FDI的走強對于恢復之路漫漫的全球經濟來說,無疑是一樁美事。
但是中國的投資者在某些國家也受到了敵視、不公正的待遇,那些債臺高筑的富國尤甚,這說明國際社會對于中國這一“新興投資大國”的新身份,還是很不適應。
可問題就在于:中國大多數國內企業也沒完全進入角色。
中國坐擁的巨額外匯儲備,到今年九月底就已經攀升至2.65萬億美元,中國也意識到:除了收益率低下的美國國債,中國有必要拓展、豐富海外投資渠道。
與此同時,2005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漲了20%,結果大大加快了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步伐,但麻煩在于還沒有幾家企業真正弄明白什么叫“對外直接投資”(ODI)。近幾年來,國內有若干家知名大企業“吃了螃蟹”、開始收購國外企業,可惜它們并沒有如愿復制在國內的成功傳奇。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將大多數對外直接投資瞄向新興市場、欠發達國家是意料之中的事,在那里,中國企業能夠尋找到與中國國內相似的投資大環境。
雖說美國國債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比重微不足道,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強大的制造業就能順風順水地在美國這個服務發達的國家里站住腳跟。
200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量增長至565億美元,但中國企業對美國這個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經濟體,投資總額卻只有區區9億美元。而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沒有哪次經濟衰退不是靠投資拉動來復蘇經濟的。
可悲之處恰恰在于:美國不少政客為了眼前利益,對中國來美投資大加懷疑,無理責難。
比如,今年八月份,52名美國國會議員企圖阻止中國對美國鋼鐵行業的首次投資,他們沒有看到的是中資此舉將能有效改善當地就業狀況。
如果像美國這樣公債累累的富國執意阻撓中國直接投資進入,同時又指望靠消費來拉動國內經濟復蘇,那么世界經濟將錯失良機、招致不必要的“二次探底”。
富國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由富國消費過剩引發的全球經濟失衡,就應當對外來直接投資持開放的態度,對待中國的直接投資應當因勢利導,而非胡攪蠻纏,畢竟中資的進入能夠有效帶動需求,推動全球經濟加速增長。(中國日報社論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