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26日專欄文章:在北京,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辦公樓一層的電梯旁,有一個提示牌,上面寫著:“如果您到5層以下,建議走樓梯”。簡單明了,不過我還是有點意外。由于不太熟悉這里,我帶著點內疚,還是乘電梯到三樓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預備會。氣候變化大會將于下周一(11月29日)在墨西哥的坎昆開幕。
轉念一想,也不意外。
你想,稱“小內閣”的國家發改委職能之一就是擬訂并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它也監督管理全國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保證可持續發展。
節能是發改委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委內鼓勵自己的公務員帶頭走樓梯,而不是乘電梯,也是很自然的事。
當然, 這只不過是中國為綠色環保所做努力的一個小小例子。正像發改委官員一再強調的,如果中國繼續走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的、以揮霍自然資源和化石燃料為代價的發展模式,中國的發展就會走進死胡同。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也是中國主管氣候問題的官員解振華說,中國決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自愿的,并非是對國際壓力的回應。
解振華將率領由80多人組成的代表團赴坎昆參加國際氣候問題對話。他說:“我們不可能再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長,我們必須走低碳之路,實施循環經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濃度。”
我知道公眾基本上都同意解振華的觀點。我最近在國內出差時遇到的人都對我說,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一味追求GDP增長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這些人沒有去批評別人的做法,而是在說他們自己和他們的企業為減低碳排放具體做了些什么。
9月底,我在四川德陽見到德賽爾化工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彭先成先生。我們就一起討論過發展新型環境友好型的化學制劑的問題。在皮革加工業中,那不僅僅是減少一些重金屬的用量,而且也要減少能源和水的消耗。
彭總告訴我, 他和合作者遵循著一個目標:建立一個新的技術標準,以保證皮革工業走向綠色。
另外,有一天和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位退休官員吃飯,他就特興奮地告訴我,他是如何幫助云南省的農民們開發當地樹種,擴大種植面積。這些樹的種子可以用來提煉生物燃料。他說,在那個村子沒有用上電以前,當地農民就加工那種種子,煉油點燈。
在本周召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領袖論壇上,大學生們提出了幾項重要研究課題,都是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
其中一個課題是學生們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二氧化碳作為載體,提高冶煉合金時的能源效率。他們相信,在工業生產中使用二氧化碳,可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另一個課題是學生們在研究新一代的熱泵,它可以將工業生產產出的熱能和熱水存儲起來,循環使用。他們的研究已經被列為紹興和昆明的示范項目。
這些僅是幾個例子,來自我所遇到的普通中國民眾。他們都在參與“綠色”項目,計劃和 實驗。他們的目標是改善收入,現在國民平均收入是3000美元。提高收入需要靠新型的可持續和低碳增長方式,以應對不斷增長的對能源及其它自然資源的需求。
真應該把這些故事帶到坎昆去給談判專家們講講,激勵他們彌補分歧,一起努力,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機遇有限, 我們必須要加快步伐,共同行動。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0-11/26/content_1161190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高級編輯、專欄作家 黎星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