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30日報道:當當網首席運營官黃若近日表示當當大規模進軍電子書市場的時機并未成熟,在現階段盲目上馬電子書,無異于“拔苗助長”。
此前有媒體報道,當當網于11月初新成立出版物數字業務部,專門負責開拓電子書業務,該事業部總經理由聯合總裁李國慶親自兼任,并表示年底前當當網將開放部分書中的30%內容,供用戶免費閱讀和下載。
與此同時,有報道稱當當網將于12月8日登陸紐交所,計劃融資2億美金,由此成為繼麥考林之后,國內第二家上市的B2C企業。上馬電子書無疑是當當吸引投資人的一大利好消息。
“其實當當現在沒有,或者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大規模的進軍電子書,我是覺得,就市場它有一個預熱期,有一個噴發期。但是預熱期你要去關注它,但是你這個時候不要去拔苗助長。”當當網COO黃若說道。
進軍電子書也被業界視為當當向美國同行亞馬遜商業模式進一步靠攏的信號,雖然當當被國內媒體素來貫以“中國亞馬遜”的稱號,但當當一直止步于網上銷售圖書和其它百貨類商品,并沒有像亞馬遜一樣進入電子書市場。
但是,當當會很主動的關注電子書市場上的商機,黃若指出。
他表示當當不會去做電子閱讀器終端,也不擔任出版社的角色,比如找作者去買版權,而是會成為一個內容提供商。“當當可能僅僅是提供一個平臺讓你下載,是付費的,讓各種閱讀器都在這里面下載。”他說道。
當當在紙質書上面的優勢很容易轉移到電子書上,黃若說。這些優勢包括與上游出版社多年來形成的戰略合作關系,強大的圖書篩選能力,以及當當原有客戶群的支持。據了解,當當網2009年一年就有超過一千萬新的注冊用戶。
黃若表示當當做了十一年的圖書,公司對跟圖書閱讀有關的任何新動向都會去關注。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有三個因素制約了當當推進電子書戰略。
“首先,現在的終端閱讀器在中國的價格太高。”黃若對記者表示。他指出在中國買一臺閱讀器的價錢能夠購買差不多50本書,而在美國,買一臺電子閱讀器的錢頂多能買到15本書。
其次,盜版書的泛濫使得消費者沒有強烈的動力花錢下載電子書。另外,中國人閱讀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當有足夠多的人喜愛閱讀電子書時,市場成熟的時機可能才真正來臨。
關于當當網12月初在美國IPO的消息,黃若表示由于公司處于緘默期,目前沒有可以披露的消息。
另外,由于此前有媒體報道,當當網打算向凡客誠品一樣推出自有品牌的服飾和鞋子,黃若表示當當確實有此計劃,但是現在也未到時機。
“做自有品牌能夠提高顧客的忠誠度,同時也能帶來較大的毛利空間,這是當當想做自有品牌的主要原因。”黃若說道。(中國日報記者 沈靜霆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