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6日報道:日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繼10月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之后,再次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業內人士表示,此舉將使更多投資流向文化產業并大大增加此領域上市公司的數目。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預計,接下來的五年里,約有120至150家文化公司將在國內外上市,并在此過程中放大資本的效應。
“估計到明年年底的時候,文化產業就會形成一個很大的板塊,會進一步吸引投資而且形成投資的良性循環。”
目前文化企業上市仍屬少數,在A股市場的傳播文化企業只有19家,其總市值1479億元,而全部A股總市值為312072億元,前者所占比例不足0.5%。國泰君安分析師吳軼認為,未來這一比例至少翻倍。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此前也說“支柱性產業”需具備幾個特點,其中之一是生產規模較大,占GDP的5%以上。而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8400億元,只占GDP的2.5%不到。
她說文化部將在“十二五”期間采取不同措施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包括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好文化產業公共平臺、加強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與管理、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以及培養和吸納優秀人才。
不少文化企業均表示相關政策的出臺會大大促進產業發展。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總經理齊平景說,由于外部經濟形勢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圖書出口的利潤率越來越低,企業的動力也隨之減少,而如果國家像部分西方國家一樣,對出口的外文書籍進行政策補貼,則會對面臨壓力的企業帶來很大的幫助。
文化產業將會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又一重點,但專家也指出要注意發展文化產業的方法。
陳少峰說:“人們有一種慣性,就是用制造業的方法來發展文化產業,也就是延續制造業的以生產實物產品為主的方式,而忽視了知識產權、品牌和其它無形資產。”
他說目前文化產業中影視節目、動漫游戲等精神產品的產值所占的比重偏低,估計超過60%的產值仍是與內容相關的制造業,如玩具、數字娛樂設備的制造等。但是在中國,這類型的制造絕大多數仍是無品牌的,須將其和知識產權、品牌緊密結合。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0-12/16/content_1170919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陳麗敏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