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民以食為天,食以潔為先,但近些年來“安全嗎”成為中國百姓坐在餐桌前時不免要問的一個問題。食品、藥品安全已經連續幾年成為中國人最關心的民生話題之一。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消除公眾在飲食安全上的信任缺失亟需新的思路和視野。
2010年12月15日由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環球》雜志共同組織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論壇”在北京召開。
來自相關中央和地方有關政府部門、學術界、食品行業和媒體的約50位代表,通過充分的信息交流和討論一致認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引入風險交流機制,遵循風險分析框架。
風險交流是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政府、學術界、食品行業、媒體和消費者之間對食品安全信息的及時、準確、透明地相互溝通,對于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與會者認為,我國當前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比較薄弱,對公眾食品安全科普力度低,許多科學信J憝沒有能夠在相關的機構、團體、個人之間及時溝通,造成了認識和行動上的不一致,不利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與會各方建議,政府需加大對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和公眾科普的投入,有關部門需設立專業風險交流機構,借鑒國際經驗,并重視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但首先要做的是,呼吁全社會重視風險信息的交流,同時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包括政府、學術界、食品行業、媒體和消費者在內,共同參與交流,共同應對食品安全問題,保障消費者健康、安全。(中國日報記者 李洋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