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7日紐約報道: 去年12月30日,一場暴雪襲擊美國東北部之后,導致紐約市的垃圾無法運走,只能堆積在街道兩側有近一周的時間。紐約市的環衛工人們經過幾天的艱苦作業,不僅清理街道積雪,又要將城市生活垃圾運出城。
盡管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要求大家要有耐心并承諾迅速采取行動,但是新聞媒體就布隆伯格市長和市政府對美國紐約市遭遇此次暴雪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了批評性報道。
幾天來,像我這樣的步行者,走在路上或是過馬路就得趟泥涉水。當然,比起紐約其它某些地區居民出行情況要好多了。暴雪過后近一周,他們還沒見過一輛掃雪車。有報道稱,有位白血病患者因路況原因耽誤了治療,還有一位臨產孕婦在送去醫院途中,竟暴堵3個小時。
因暴雪造成不便而引發牢騷很快轉為對滿街垃圾的抱怨。當地電視新聞頻道報道了在有些飯館門前堆滿了如此多的垃圾袋,唐人街也是如此景象,嚇得游客和當地居民都望而卻步。
極端的天氣確實令人害怕,就像這次暴雪,連紐約這樣的大城市著實令人措手不及。
北京也有同樣的經歷。10年前的12月的一個下午,在近5個小時的時間內北京的地面就留下了幾厘米厚的積雪。因受暴雪的影響,致使數千名乘客滯留在環形路上長達數小時。
四年前的一個夏天,一場傾盆大雨再次使北京交通陷于癱瘓狀態。大雨淹沒了幾條主要干道,連通往首都國際機場附近的交通要道也中斷了,還有幾個環形路也陷于癱瘓狀態,此狀況長達數小時。
這些天,不管天氣預報預測北京無論何時下雪或下大雨,警方和環衛部門都已做好準備來應對最壞的天氣以盡可能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不妙的是,這種天氣情況將變得越來越糟糕。由于氣候變化還在持續,地表溫度不斷攀升,我們將面臨著越來越多更為極端、不可預測的氣候現象。
科學家說,2010年很可能是19世紀中葉以來最熱的一年。2010年就有19個國家在報告中稱遭遇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次記錄。如莫斯科,去年的氣溫不僅創新高,還遭遇大面積的森林大火。
極端天氣不僅給交通造成很大影響,而且還給基本供應鏈的輸送帶來很大麻煩。暴雪后的第三天,我收到飯店管理部門發來的通知上寫道,對于不能及時更換床上用品表示歉意,原因是(用品)供應商無法將生活用品抵運到城里。
不過這還算不了什么。2008年1月,我國華中的湖南省郴州市因遭受連續的凍雨災害而癱瘓,這座三線城市有近50萬居民。當時煤炭運輸完全中斷,全城有近一周的時間沒有電力供應。城市的供水管道系統也被凍裂,使得全城都沒有飲用水。
去年12月世界銀行公布的一份報告警告說,由于全球變暖的結果,使得許多沿海城市,包括從發展中國家的加爾各答、上海和廣州,直到發達國家的鹿特丹、東京和紐約等城市,都同樣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危險。
在同一份報告中,世界銀行還指出,“城市居民,特別是富人,是對造成氣候變化的最主要人群。”即使是他們,特別是城市貧民,他們也算是受害者。
應對極端天氣,僅僅有應急預案應對突發事件是不夠的。城市必須同時采取斷然手段,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政府還應該鼓勵市民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為減少碳排放量,進行更多的回收再利用,來減少制造垃圾。
否則,像紐約這樣大城市的環衛工人們遇到這樣的極端天氣,他們工作起來的處境就更加艱難了。(作者是中國日報專欄作家 黎星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