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1日報道:春節前夕,映秀鎮的居民陸續搬入新家。這個在5.12汶川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鎮子,節前迎來了災民喬遷新居的喜慶場面。
映秀鎮在2008年的地震中幾乎完全被摧毀。經過一年多的廢墟清理和新房重建工作,597套安居房和超過1000套安置房在2010年年底基本建設完畢。上千戶映秀居民從上周起開始入住新房。
“這一天我已經等了兩年了,”剛剛搬入新家的張清芳說。這個39歲的女人在地震中失去了她的丈夫。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她11歲大的女兒一直暫住在親戚家里。
地震以來,許多在地震中幸存的映秀人都跟張清芳一樣,或寄宿在親人朋友家中,或租住其他鄉鎮的房子。映秀鎮政府在這段過渡期,通過每個月補助每個災民500元的方式,鼓勵大家通過投親靠友的方式度過難關。如今,新家落成了,映秀人得以重返家園。
“我們終于住進自己的家了,”張清芳感慨地說道,眼里含著淚水。
張清芳的新居是一套90平米左右的三居室。在一棟三層小樓的第二層。她以770元一平方米的價格購得這套房子。據映秀鎮政府的數據,映秀的安置房的原價應該在每平米2000至3000元不等。在廣東援建方的資助下,賣給災民的房價降至770元一平米。再加上政府的補貼和各項社會捐助,張清芳為她的新房只支付了不到三萬元。
映秀鎮幾乎所有的安置房都是按八級防震的標準建造的矮層樓房,以防止新的地震。
“雖然房子都建得差不多了,供水和供電還有些問題,”映秀鎮副鎮長彭建軍說,采訪中他的手機一直在響,工程人員和居民不停向他反映樓房內的各種硬件設施問題。“這段時間寒冷的天氣令我們的施工進度受到了影響。”
為了更快地為陸陸續續搬入的居民解決水電供應問題,政府在居民內部組織了一個由水工和電工組成的應急保障隊。他們每天都在各個新樓里巡邏,監測并解決房屋內部的各種硬件問題。
“這里的電纜管著好幾個住宅樓呢!我今晚必須修好它們,”電工趙先民說。他正用嘴銜著手電在漩口中學外不遠的一處小電箱做著維修工作。大山里,晚上八點已經漆黑一片。漩口中學正是2009年5.12地震一周年紀念的時候,胡錦濤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人紀念逝去民眾的地方。
為了讓映秀鎮早日恢復生機,鎮政府官員成立了若干搬遷動員小組,深入群眾,鼓勵大家盡早搬遷。鎮政府甚至設立了鼓勵搬遷的獎勵制度。
“如果居民在規定的時間內搬入安置房,每個家庭都將獲得2000元的獎勵,”副鎮長彭建軍解釋著每個村子的搬遷時間安排。“我們希望保證春季前百姓安置房的入住率達到80%。” (中國日報記者 李理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