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10日評論版頭條:胡錦濤主席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接受《華爾街日報》與《華盛頓郵報》的聯合書面采訪中,充分肯定了中國同包括美國在內的亞太各國的關系,指出各國共同努力推動了亞太地區的發展,增進了互信,各國的合作也在互利共贏中持續發展。這個論斷是對中國周邊關系的精確概括。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共同利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如果真的這個地區發生軍事沖突,那對誰也沒有好處的。對于這一點,美國方面也是持有同樣的認識。在1997年10月江澤民主席訪美前, 克林頓總統對美國之音發表的長篇講話中列舉了六項兩國的共同利益,其中第二項就是,亞洲的和平與穩定關系到美國的根本利益。可見在這一點上兩國是有共識的。在小布什時期兩國聯手反對臺灣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維護了臺灣海峽的穩定,也是這種共同利益的體現。在去年以來形勢比較緊張的朝鮮半島來說吧,難道真的哪一方希望打仗嗎?半島的仗早就打過了。1950年到53 年的戰爭說明了什么呢?戰前是38度線,打完仗還是38度線,誰也沒有占到便宜。朝鮮戰爭已經告訴人們,半島的問題靠軍事手段解決不了。必須靠和平的、協商的方法。
第二 防止這個地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在過去若干年中,這主要表現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上。現在有一種完全否定六方會談的說法,筆者不能茍同。首先, 2004年9月19日有關各方達成的《共同聲明》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此后,六方又就執行《共同聲明》的兩個階段的舉措達成共識。朝鮮開始了無核化的進程,在2006到2008 三年里有一系列實際的進展,包括2008年6月寧邊核設施冷卻塔的炸毀。再則,六方會談提供了一個各方對話的良好平臺,加上過去兩任韓國總統的“陽光政策”,使過去數年中半島總體形勢比較和緩。美國前國務卿賴斯2010年11月底在首爾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就表示,即便面臨當前這種形勢,六方會談“依然有效”。這話是有道理的。實際上,要使東北亞安全形勢得到改善,要實現半島的無核化,除了六方會談沒有別的辦法。
第三 維護亞太地區的繁榮。在90年代,美國對亞太地區的貿易和投資就超過了對歐洲的貿易和投資。亞太與歐洲情況不同。歐洲內部的貿易在歐洲的總體貿易中占了2/3,而亞洲內部的貿易只占亞洲總體貿易的一半。奧巴馬政府要在五年中把出口翻一番,亞洲是其主攻方向。所以維護亞太地區的繁榮對中美兩國的持續經濟增長都至關重要。
第四 推進亞太的一體化進程和地區合作。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國家,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中美兩國并肩戰斗,美國為亞太地區的和平作出了貢獻。在2009年11月兩國的聯合聲明中又強調,中美在亞太地區擁有廣泛共同利益,支持構建和完善開放、包容、共贏的地區合作框架,雙方將努力推動亞太經合組織和東盟地區論壇在亞太的貿易、投資和地區安全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兩國的共同利益還不止這些。相對于兩國在地區的分歧來說,筆者認為共同利益是主要的。這個地區和平、穩定和繁榮,對兩國都好,地區各國也可以分享由此帶來的好處;這個地區發生軍事沖突、動亂和經濟衰退對誰也沒有好處。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thinktank/2011-02/10/content_1197394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陶文釗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