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17日報道:農業專家指出越來越頻發的重度干旱讓中國在過去十幾年里遭受了巨大的農作物損失。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情信息研究室主任李茂松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過去十幾年里重度并長時間持續的旱災發生的頻率大大增強,已經成為造成農業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重度干旱一般是指跨流域或跨省區發生的旱災。
“如此嚴重的旱災在上世紀50年代一般是五年一遇, 90年代兩年一遇。進入本世紀已經演變成每年一遇了,”李主任說。
隨著全球變暖,干旱目前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北方地區全局性的自然災害,而在南方,季節性干旱的程度也在加劇。
中國農科院統計結果顯示,1951年—2009年的59年間,我國每年平均農作物受災面積每十年增加7000萬畝以上,年均因災損失糧食每十年增加100億斤以上,年均農業經濟損失每十年增加200億元以上。
“旱災造成的農作物損失占自然災害損失總數的60%, 洪澇和病蟲害各占到10%左右,”他說。
農業部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糧食總產量10928億斤,比上年增產2.9%。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將實現5500億公斤以上。
但農業專家警告不斷增加的自然災害可能使我國糧食增產面臨危機。
2003-2009年,全國因災累計損失糧食6067億斤,約為同期全國累計增產糧食的4倍多。
在這種情況下,減災就是增產,李主任指出。
一項由科技部組織的“十二五”農業防災減災科技發展戰略已于2010年底結束,根據該研究結果,從今年開始,未來5年將通過增加科技投入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
其中試點項目之一是篩選和培育耐(抗)逆農作物品種,在全國50萬公頃示范區內推廣,預計在重度災害發生的條件下,農作物損失減少10%。
根據農業部最新監測顯示,截至2月13日12時,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甘肅8省冬小麥受旱面積達10824萬畝,其中嚴重受旱面積2390萬畝。冬小麥受旱面積占8省播種面積的39.6%。
盡管上周大部分受旱地區出現降雪,但仍不能有效緩解旱情,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于振文說。
“目前我國針對各地不同水旱災害特點的基礎調查還是空白,這也是造成近年抗旱難度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農科院農業自然災害減災研究員說。
“例如,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前并沒有水利建設,隨著季節性干旱的日趨嚴重,農田水利建設就迫在眉睫了,” 她說。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bizchina/2011-02/18/content_1204154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金珠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