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22日評論版頭條文章: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性突破,關鍵在于實現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的轉變,確立民富優先的改革發展導向。我估計,這有可能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議話題。“十二五”是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發展轉變的關鍵5年。從實踐看,實現這個“轉變”,需要盡快形成“以消費為主導、城市化為載體、低碳為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突破”的新格局。
實現由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的轉型與改革。提高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形成良好的消費預期,既是擴大國內市場消費的關鍵,又是民富優先、公平發展的客觀要求。“十二五”時期,實現從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的轉變,初步形成消費主導的新格局,就會形成中長期公平與可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1978年中國消費率為62.1%,2009年降到48%,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十二五”有沒有可能將消費率從現在的48%提高到52%、53%、甚至是55%左右?我認為,可能性比較大。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在3000到4000美元的階段,消費的快速增長與投資、出口的下降是一個客觀趨勢;從國內發展趨勢看,城鄉消費結構正在升級,城市發展型消費支出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農村的消費潛力巨大。“十二五”要初步形成消費主導的趨勢,主要取決于能否盡快啟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如果能夠在提高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有效地緩解和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確立財產權保護的基本制度,確立財產公開制度和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等方面取得突破,“十二五”消費率超過50%應當是沒有問題的。
實現由工業化主導向城市化主導的轉型與改革。中國的貧富差距,相當大因素是城鄉的收入差距。城市化不僅是消費的主要載體,而且是從國富走向民富的基本條件。中國的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進程,是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國際經驗看,工業化中后期的城市化率不低于55%,中國現在是46.6%,低于工業化進程大概10到15個百分點。“十二五”如果能夠實現城市化年均提高1到1.2個百分點,到“十二五”末將達到50%以上,有助于擴大國內消費,有助于國富向民富的轉變。為此,“十二五”發展方式轉型重在實現從工業化主導向城市化主導的轉變。這里有兩個重要問題:一是重點發展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發展依賴于大城市的影響和帶動,大城市發展越快,周圍的中小城市發展就會越快。城市發展的平行化,既不利于大城市的發展,也不利于中小城市的發展。現在中部一些地區城市化平行發展,導致城市化率不僅低于東部,也低于西部,甚至低于東北。考慮到人口和資源的約束,中國應該走以大城市帶動中小城市的路子。二是以城市化為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還是以城鄉一體化為重點促進城市化?從實際情況看,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區城鄉差距小,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區城鄉差距大。“十二五”讓農民工成為歷史很可能取得重大突破。這個事情做好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就會大大加快。所以,應當以城市化為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
實現由中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過去,我們能在黑煙囪下工作是一種驕傲。今天,低碳工作、低碳生活,是人們的基本追求。民富優先,需要發展低碳經濟。中國作為轉型中的大國,推進低碳經濟的轉型,不僅是挑戰,更是一次機遇;不僅是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更是破解結構性矛盾的關鍵;不僅是一場環境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生活方式革命和一場重大的制度革命。為此,“十二五”需要把經濟增長速度和能源消耗總量掛鉤,在能源量消耗指標下來控制經濟速度。2004年國家能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標準是201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是24億噸標準煤,但2007年就將該目標修改為27億噸標準煤。而201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實際將達到32億噸標準煤,比2000年的14.5億噸增加1.2倍。那么,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是什么?在我看來,主要靠體制改革,包括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環境產權制度改革、碳交易體制機制建設等,都需要在“十二五”加快推進。
實現公共產品短缺向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的轉型。加快建立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應對全社會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挑戰,這既是中國實現民富優先的根本所在,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當前城鄉居民名義收入差距為3.3倍,但是加上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城鄉實際收入差距達到6倍左右,城鄉實際收入差距中公共服務的因素占到了40%左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經濟水平的某些制約,更有體制安排的問題。為此,要加快調整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建設公共財政;明確中央與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務中的職責;制定全國性的基本服務均等化規劃;加快推進公益機構改革。綜合各方面的條件看,應當明確把“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十二五”發展的約束性目標。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1-02/22/content_1205426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