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18日評論版頭條文章:2011年中國的GDP目標確定在8%,“十二五”期間的GDP則平均為7%。當人們從溫家寶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得知這一數字時,心里都會明白,曾經長期盤踞于中國人的頭腦、擋住了中國人視野,甚至左右過中國輿論的“GDP崇拜”終于開始退潮了。
曾幾何時,GDP是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常見最響亮也是最時尚的詞匯。它不僅見諸于各級政府的正式報告、文件、計劃的書面文字里,而且幾乎貫穿于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會議、會見、會談、談判、講演之中。它就像一把標尺,衡量著某個地區、某個產業、某個企業的發展水平;同時又像一張考卷,檢測著各級領導決策部門和一些地方領導人的業績。當然,在這張考卷的后面則隱藏著誘人的升官圖和晉級立功授獎的階梯。在老百姓眼里,GDP也是一種閃閃發亮的光環。雖然不甚解其意,但因為它總是伴著平地而起的樓群和高速路的延伸、伴著喜氣洋洋的招商引資慶典和一茬又一茬領導人的豪言壯語,所以也多多少少讓老百姓對GDP有了一些好感和一些期待。
然而,隨著時光的推移,中國公眾漸漸發現,盡管GDP每年仍在以接近或超過兩位數的增長,但人們的生活特別是低收入的社會群體的生活卻仍然感到緊張,有的甚至因為種種主客觀條件造成了生活水平的下降。此時,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普通老百姓都“發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的不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不同步,已經成為最大也是最明顯的社會問題。這一社會問題的實質,就是怎樣讓公眾享受國家改革與進步的成果,怎樣使公眾的“錢袋子”鼓起來。
與這一矛盾突顯的同時,另一個經濟發展難題也日益顯現:改變區域發展格局、造福億萬中西部城鄉居民的宏偉戰略,因為各地只關心自已的GDP,而使區域經濟優勢互補、國土空間的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種種戰略規劃,受到冷落抑制而無法強力推進。
由此可見,對GDP的偏執與盲目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這也就是“GDP崇拜”為什么會退潮的基本原因。具體說來。首先是因為它本身存在的不足與漏洞。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也隨著新的社會訴求和新的社會矛盾的增多與突顯,它已經不再能綜合全面地概括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更不能成為衡量社會進步、判斷與區別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唯一標尺了。GDP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狀況,不能反映不同社會群體的收入增減狀況,不能反映資源誚耗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能反映環境保護在國民經濟中的至關重要的地位等等。
中央政府所以要淡化GDP的動因十分明顯,一是為了能更好地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二是為了能更扎實有效地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三是為了能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與民生有關的諸多事業之中;四是為了全面地保護自然環境,維護和恢復良好的自然生態;五是為了從根本上糾正片面錯誤庸俗的政績觀,也為打造親民、務實、有為、高效的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
可見,“GDP崇拜”的退潮,是大勢所趨,是中國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之后,邁入一個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時期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管理從粗放式、概念式、單一式向精細化、人性化、系統化的一個重要轉變。而從國家的職能角度看,這種“退潮”則是使政府更為貼進公眾生活實際、加強執政能力與提高執政水平的一次根本性的觀念更新、制度更新!與此同時,為中國老百姓多年來深惡痛絕,而又被某些政府公務員所津津樂道的錯誤的“政績觀”,也一定會隨著淡化GDP的進程被摒棄的蹤跡全無。
今天,一種以城鄉居民“幸福指數”來衡量經濟社會進步的輿論,正在形成。某些大中城市已經打算對此是否可行開始加以嘗試。對此,筆者暫時只能表示謹慎的樂觀。樂觀,是因為“幸福指數”至少比GDP更貼進公眾的生活,更具人性化。謹慎,是因為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很難加以量化。而非量化的標準則具有更多的軟性成份,容易摻入個人的體驗與感受,而這已超越了經濟統計學的范疇。怎樣更科學地勾勒社會發展與進步的軌跡,依然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
當然,與任何一種社會現像一樣,“GDP崇拜”的退潮只是說明中國人在認識國情與社會發展規律上的進步。正是這種進步和探索精神使中國充滿朝氣,日新月異。過去是這樣,今天是這樣,未來仍是如此。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1-03/18/content_1219028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秦曉鷹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