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19日報道:《紐約時報》昨日宣布,將在其擁有3000萬月流量并在近日成為同等網絡刊物中點閱率最高的網站上啟動“付費墻”功能。這一舉動早在一年前就開始策劃,并被多數的媒體專家認為是創建合理的網絡新聞模式不可避免的一步。付費墻將會立刻在加拿大應用并在3月28號全球推廣。它將會向每月點閱超過20篇限定的讀者征收15美金,不過對從新媒體平臺如推特和社交網站而點閱文章的用戶將會保持開放。同時保持開放的還有谷歌的鏈接。對于已經訂閱報紙的用戶,他們不僅可以完全瀏覽網站,頭條新聞也會繼續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保持鏈接。“和《泰晤士報》完全封鎖非訂閱用戶不同,《紐約時報》的付費墻是‘透風的’”新媒體專家、Business Insider 編輯 Adam Tylor 這樣說,“《紐約時報》是允許更多基本的進入,包括很重要的社交媒體的閱讀 。所以當他們有大的新聞時,同樣會有大的流量。”
其它具有完全付費墻的網站,還包括《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但是金融類出版物常被看做為某些特定領域人的商業必需品,《紐約時報》則與之不同?!皩τ凇都~約時報》來說,想要保持盈利,他們將需要削減差不多40%的費用”Taylor說,“這對他們是可行的,但是問題在于如果他們這么做,《紐約時報》就不再是‘紐約時報’了。他們就不得不刪減大量的國外及藝術方面的報道,和所有費錢卻可以使紐約時報更具風格和意義的元素。所以,他們選擇賭一次,相信人們會為了閱讀《紐約時報》而付費。”
“網絡付費反應了《紐約時報》對于自己報紙本身質量的自信” 上海復旦大學媒體研究教授李良榮說,他認為“《紐約時報》有著強大競爭力的國際影響和最高的閱讀量。至少在西方國家每天閱讀報紙已經成為一種聲望和身份的象征?!?同時,李教授也認為報紙的覆蓋面已經很有特色,它并不是將新聞放在大量的網站上,這種特色足以使讀者愿意為此支付費用,這也是為什么“它是難以復制的一種模式?!薄?/p>
但是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系主任俞國明則對此持保留意見。他反駁說,由于報紙常以它的原始性和深度報道而聞名,而缺少大量快速的專業性的信息將會成為收費模式的死穴?!霸谛畔r代,內容已經并不能說服它本身了。微博能在信息共享的神會成長起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建立在一個緊密連接的社交網絡上。由于人們習慣于免費獲取在線信息的事實,從“自由”轉向“付費”表示沒有對報紙的經營實質的變化,俞補充道。
而去年來自Pew互聯網與美國生活項目對于755名美國成人互聯網用戶進行的調查驗證了俞教授的擔心。只有18%的受訪者購買了數字報紙、雜志或文章。
同時,專家們也認為對新媒體保持開放是一個有回報的策略優惠?!斑@是有意圖的”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數字媒體教授Alan Haburchak說,他認為“有很大一部分紐約時報網上的流量并不是從網站主頁而來。如果一個普通讀者點擊了鏈接并立即通知需要進行訂閱才可以閱讀,會使他們感覺是一種粗魯的使信息貨幣化的做法。相比較而言,對新媒體轉發的開放是一個更溫和的途徑?!?/p>
“這是一個有趣而蓄意的途徑”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副主任唐緒軍說。他認為,定價制度長期面對平面廣告的急劇下降,顯示出出版商希望更多的讀者為他們帶來收入,但他們并不觸發因削弱其增長的互聯網廣告的銷售所帶來的激烈反應。“他們(報紙)一直在嘗試不同的充電模式,并發現這種平衡是首要的?!碧浦魅握f。
而唐主任也承認,甚至作為報紙忠實擁護者的他,并不愿意為此付費。因為“所有紐約時報網站的訪問者都可以看到完整的主頁。對于只看標題的用戶來說(我相信會有很大一部分人),這個每月的費用會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p>
“其它的一些模式也被討論過,不過很多出版商已經認識到線上廣告并不是真正的答案?!绷硪环矫?,俞教授說,雖然不斷增長,但是數字廣告收入還沒有大到足以抵消印刷廣告的損失。
Taylor說:“線上廣告市場并沒有發展到人們的預期,所以廣告商們現在轉向用更創新的方式去賺錢?!彼赋觯稌r代》雜志極力推廣他們付費的產品給Ipad app ,還有流言稱《每日郵報》,世界第二大報紙網站也會考慮付費產品。其它的網站像是《哈芬頓郵報》也試圖以簡單的規模吸引讀者。Gawker media 最近重新設計則是為了在網站上做出更多的廣告價值。
“很久以來每個人都在想象一個神奇的子彈,一個全新的事物或平臺可以使在線新聞盈利?!盚aburchak說,“但是能使這個想象實現的原因卻是因為它不是那么絕對的。他們將會嘗試從人們已經做的事情上賺取收入。他們宣稱‘我們并不會讓你做任何新的嘗試,我們只是轉變你的行為。同時希望我們也能從中增加收入。’如果《紐約時報》能證明這個模式的可行性,我不明白它為什么不會成為新聞工業數年來一直尋找的收入模式。”
俞教授相信,這種變化也會使人們對在數字時代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引起注意,并且會鼓勵更多的原創性報道。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1-03/19/content_1219548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賀瑋 Kelly Chung Dawson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