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15日報道:羅蘭德-凱特利爾(Roland Catellier)這位來自美國的62歲的老人,依然清晰記得汶川地震發生的當天,他正在兒子位于佛羅里達州彭沙科拉城家中。當時兒子問他:“爸,您什么時候重新開始您的志愿者工作?”
正是這句話,讓羅蘭德在震后,來到四川,開始了他長達近兩年的捐贈旅程,并且一直呆到現在。
在此之前,羅蘭德有17年的志愿者工作經歷,但是后來為了照顧家庭和生意而停止了。汶川地震后,他便決定成立賑災住房基金會。
早在2007年12月,羅蘭德就已經訂好了2008年6月的機票,打算去海南,去找一個退休后適合自己居住的地方。然而,汶川地震改變了他的行程,羅蘭德直接在地震第一個月后,就奔赴四川,并在重災區綿竹呆了一天了解震后的情況。
到達災區后,羅蘭德的第一印象不是震驚而是驚嘆。雖然看到過很多災難(包括卡特里娜颶風),但他還是驚嘆災區的重建恢復速度,他看到臨時住所已經建成,臨時供水也有了保障,災區人民都在忙碌著,讓生活繼續下去。
剛開始,羅蘭德想捐贈房子給災區的村民。經過北大教授的介紹,在2008年7月,他見到了一位阿壩州茂縣的政府官員,并告訴了他想捐房子的想法。但是那位政府官員對于羅蘭德的這一想法表示擔心,認為除非每個村民都得到了房子,要不然只捐給部分村民,這個村的其他人怎么辦,會有不滿的情緒出現。而羅蘭德又沒有足夠的財力給每一個村民一棟房子。因此,他放棄了這一想法。
大約一個星期后,一位與羅蘭德一起會見茂縣政府官員的人問他是否愿意為政府補貼生活費的老人興建住房,愿意在08年11月建造一個樣板單元。
羅蘭德總算看到了希望, 他回憶起當時的心情說道:“來到中國3個月,此時我高興地發現,我終于朝目標前進了。”
稍后他回美國一個月照看生意,并安排將一個樣板單元運到中國。但是當他11月15號回到中國,并打算再停留3個月時,發現這個計劃已經被取消了,因為在要施工的地址發現了墳墓。
大概11個月后,羅蘭德終于找到了真正的機會,去實現他捐贈房子的想法。
他找到了“四川地震救援”,該組織當時正計劃在綿竹市石河子村建一個社區中心。羅蘭德與該組織達成一致:“四川地震救援”負責提供社區中心的土地和建設地基,其他的所有部分都由羅蘭德負責修建。
他們于2010年6月正式開始修建這個社區中心,修建房子時,羅蘭德特意選用了輕鋼材料,為了讓房子有更高的抗震性。羅蘭德不只是負責提供物資,他還親自監督房子的建設過程。為了保證質量,他還參與房頂的建設,并因此傷了自己的背部。大概10天后,當時61歲的羅蘭德才從這次受傷中康復過來。
經過幾個月修建,這個名為“迪康樂社區中心”的工程才正式完工,并于2010年9月12日開放。這個占地100平米的社區中心建成后,主要功能是:為當地的村民提供活動和會議場所,并為草根的NGO提供一個培訓交流的場所,在四處地震救援的組織下,會不定期舉辦一些NGO的交流活動。
村中的一位63歲的老大爺對這個中心非常滿意,他說:“現在我們總算有了一個地方讓老年人可以聚在一起聊天了。”
對于該中心發揮的作用,羅蘭德也很滿意,表示非常開心能夠看到這個中心被這么多人使用。
從第一天到達中國,到社區中心的落成,羅蘭德經歷了很多曲折并等待了兩年多的時間。如何才能讓自己堅持下來,羅蘭德說:“我的態度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讓你多花點時間而已。”
現在羅蘭德在成都創辦了一家社會企業,目的是想通過B2E網站,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創業機會。同時,羅蘭德表示自己會拿出利潤的一部分,在偏遠鄉村建造更多的社區中心和學習教室。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1-04/15/content_12329888.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高啟輝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