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0日評論版頭條文章:利比亞戰事已經持續數周,有關各方已經陷入相持階段。在派出地面部隊之前,歐美國家單憑轟炸要想逼迫卡扎菲下臺恐怕是一廂情愿,而且隨著轟炸帶來日益上升的平民傷亡和人道主義災難,歐美國家的強力干預很可能讓原本反對卡扎菲的利比亞人改變立場,轉而加入支持卡扎菲的行列。利比亞反對派在國內的地位將更加尷尬,因為在其他利比亞人看來,反對派是在出賣國家的利益,借助歐美國家而圖謀自己的政治私利。
隨著形勢的發展,利比亞反對派政治虛弱的一面正在變得日益清晰。除了攻擊卡扎菲政權腐敗、獨裁之外,反對派并沒有找到擊潰卡扎菲政權的強大武器。面對卡扎菲的政府雇傭軍和狂熱支持者,反對派看上去除了依靠歐美國家的轟炸勉強支撐脆弱的政權危局之外,好像也沒有顯示出強大的戰斗力以贏得戰場上的優勢。更令西方左右為難的是,反對派看上去也好像不是一個聲音,內部的派系林立和爭權奪勢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反對派的政治號召力,也讓西方對反對派在后卡扎菲時代能否重建秩序憂心忡忡。在此種情況下,歐美國家不會輕易從天空中下來,派駐地面部隊進入利比亞,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利比亞境內的戰火紛飛而進退兩難。
從政治手腕來看,卡扎菲絕對算得上是一個老手。在戰場上立足之后,卡扎菲開始從外交上謀求突破孤立的困局。先是不惜以散盡家財的方式來拉攏周邊的非盟國家,讓自己從一個阿拉伯國家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正在受到外來力量干涉的非洲國家,挑動非盟國家內心深處久已荒蕪的反殖民主義神經,讓整個非盟國家來作為支持自己執政的后盾。同時,卡扎菲還真假難辨地向世界各地派遣代表,對歐美國家進行拉攏分化,甚至不排除所謂的叛逃高官作為外交代表的嫌疑,迫使英法美的領導人聯合發表聲明,以傳遞作為“一個聲音”講話的形象。事實上,憑借在政治上屹立不倒的“北非強人”形象和利比亞儲量豐富的油氣資源,卡扎菲只要略施小計就可以讓那些身處危機中的歐美國家領導人動心。即便不會完全肢解歐美武力干涉的聯合陣線,動搖歐美國家的軍心還是能夠做到的。
由此看來,利比亞局勢正在發展成為非洲國家反抗歐美國家干涉的兩大陣線,而不是聯合國保護利比亞平民免遭卡扎菲政權屠戮的維和行動。歐美國家在利比亞問題上干預越久,其所引發的非洲反干涉主義情緒越激烈,利比亞反對派的政治合法性基礎越脆弱,迫使歐美國家采取更加實質性的支持措施,進而在非洲問題上泥足深陷而不能自拔。再加上復雜的部族矛盾、宗教矛盾、教派恩怨等諸多復雜矛盾,歐美國家卷入得越深,越不利于問題的根本解決。
對歐美國家來說,武力干涉利比亞在政治上面臨著兩大不利因素,使得它們在利比亞干預得越久,政治上面臨的不利就越大。其一,歐美國家的軍事干涉曠日持久必然會造成日益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空襲和制裁利比亞最先受到傷害的當然是平民,大量出逃的難民潮,缺少食物和醫療救助,空襲帶來的民用設施的毀壞,所有這一切一旦曠日持久,就會陷歐美國家于不義,卡扎菲政權肯定會利用這一切大做文章,告訴利比亞人這一切都是歐美國家造成的,要想改變這一糟糕的境況,惟一的出路就是恢復到利比亞戰亂以前的狀態。其二,歐美國家的軍事干涉長期化還會激發國內反對情緒的上升,不僅媒體會通過鏡頭聚焦和辛辣的點評對軍事干涉在利比亞造成的破壞大做文章,挑起民眾內心深處的道德同情心,而且歐美國家的國內反對派和在野黨也不會放過這一政治上得分的好機會,不斷制造出一些讓執政者難堪的事情來。再加上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早已捉襟見肘的財政也容不得歐美國家在戰場上長期一無所獲。美國現在已經早早做好了退路,英國原本就不是一個主角,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將是法國的薩科奇政府,在英美變得不積極后,法國和意大利將成為被放在火上炙烤的國家。
與非洲的日益團結相比,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將可能是利比亞局勢的一個潛在影響。在整個利比亞事件中,阿拉伯國家顯得有些頭腦錯亂。先是極力鼓動歐美國家對利比亞進行干涉,試圖以禍水外引的方式,讓卡扎菲充當此次中東劇變的犧牲品,轉移各自政府面臨的社會反抗壓力。當卡扎菲抵擋住歐美國家的軍事打擊后,阿盟又表現出與西方若即若離的態度,防止被國內民眾打上“阿拉伯利益出賣者”的標簽,而少數國家比如卡塔爾跟在歐美國家后面亦步亦趨的行為,很可能到頭來會招致阿拉伯世界的懲罰。不管怎樣,阿盟和少數阿拉伯國家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阿拉伯國家的進一步分裂,北非阿拉伯國家的非洲化、中東阿拉伯國家的伊朗化以及少數國家的歐美化將把阿拉伯世界一分為三,阿拉伯國家在地區事務的影響力將進一步下降。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1-04/20/content_1235968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教授 趙可金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