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3日報道: 為慶賀清華大學百年誕辰,英美一流學府校長日前齊聚北京,參加4月22日至24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2011大學校長全球峰會。
英國牛津大學校長漢密爾頓在此期間透露,清華大學與牛津大學周五簽署了一份校級框架合作協議,將進一步加強兩所頂級高校的學術與人員交流。
根據這份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開展科研合作項目、進行教師和學生的交換、交流學術資料和出版物、共同組織研討會,和其他經雙方同意的方式來增強兩校之間的聯系。協議的有效期為五年。
位于英國的牛津大學建校于1167年,目前已有840多年歷史,是英國和美國等英語國家所有大學的源頭所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據校方資料顯示,牛津大學先后培育出26位英國首相,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至少30位國際領袖。
牛津大學在增強中英兩國的社會、文化、人員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漢密爾頓提到,近年來,牛津開設的Advance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為至少3000名來自中國的政府高級官員提供了短期培訓。
現年59歲的漢密爾頓于2009年10月起擔任牛津大學校長。此前,他曾在耶魯大學做過4年教務長,早年還曾受聘于匹茲堡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的化學系任職。
他在22日被北京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授予了名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在促進兩校交流與合作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在學位授予典禮上,漢密爾頓還做了名為“走出去:國際頂尖大學在全球化中的裨益”的主題演講,分享了牛津作為世界頂尖大學的國際化辦學經驗。
他提到,在牛津大學誕生的許多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成果都是由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共同努力所取得的,而科研、教職人員和學生在不同大學之間的流動有助于產生偉大的觀念并孕育出學術成就。
但他同時也提到,高校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更應該專注于高等教育的本質,即生產知識、教育學生和為社會謀取更多的福利,而不是一味追求全新或不同。他提到最近許多知名的西方大學紛紛在海外設立分校或合作辦學,而牛津大學卻并無這樣的打算,因過度分散的師資配備和學生管理會削弱教育的質量。
“中國的大學目前在國際化的道路上突飛猛進,”他說。以清華大學為例,近幾年吸引了許多優秀的海外人才回國效力,比如現任清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的錢穎一和擔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同時也是世界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的施一公。
據漢密爾頓介紹,中國對牛津大學的影響也越來越重要。目前,該校有大約750名中國學生,約占牛津2萬學生總數的4%,是繼英國和美國之外的第三大生源國。
雖然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但漢密爾頓表示牛津將不會限制中國學生的錄取名額,只要學生足夠優秀,能夠通過牛津大學的一系列入學標準。
同時,他還提到為了吸引更多的中國學生去牛津學習,牛津大學與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高校開展了諸多合作項目,包括一項“利豐獎學金”項目,用來資助更多的中國學生赴牛津求學。
漢密爾頓在京期間還將出席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活動,包括全球大學校長峰會。在校長峰會上,各大洲的世界著名高校校長將齊聚一堂,分享大學管理經驗,暢享不同的教育理念,共議國際交流與合作,共敘大學未來發展之道。
最后,漢密爾頓為清華大學的百年誕辰獻上了自己誠摯的祝福。
英文原文請見: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china/2011-04/23/content_1238116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譚宗洋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