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6日報道:三月下旬一個炎熱的下午,24歲的南部蘇丹電視臺記者加朗·約翰(Garang John)結束上午的采訪任務,回到坐落在蘇丹南部首都朱巴市中心、由幾間活動板房組成的電視臺總部。
約翰走進演播室,重重的拍了拍貼在演播臺正面、寫著“南部蘇丹電視臺(Southern Sudan TV)”的臺標,說道:
“我們會換掉它!一定的!‘南部(Southern)’表示還是某某的一部分。我們會它換成‘南蘇丹電視臺(South Sudan TV)’?!?/p>
今年7月9日,蘇丹南部將正式宣布從蘇丹獨立,成立南蘇丹共和國。而發生在電視臺里的這一幕,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人民對新國家期盼。
但是變更一個電視臺的名字容易,而要建立一個新國家的困難要大得多得多!只剩下不到3個月的時間,蘇丹南部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005年1月,位于首都喀土穆的蘇丹中央政府和領導蘇丹南部的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后稱‘蘇人解’)簽署《全面和平協議》,結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兩次內戰。而六年多以后,蘇丹南部依然百廢待興。為了最好的描述蘇丹南部的困境,聯合國駐當地人道主義協調員麗斯·格蘭德(Lise Grande)向記者羅列了一系列“令人恐懼的統計數據”。
蘇丹南部的孕產婦死亡率達1/7,是全球最高的;
對于一個15歲的蘇丹南部女孩來說,她因為生孩子而死的幾率大于她讀完書的幾率;
超過90%的蘇丹南部婦女是文盲。
然而格蘭德認為解決饑餓和食物供應無保障的問題才是部政府的“第一要務”和“主要的麻煩”:“聯合國糧食計劃署2010年總計為400萬南蘇丹人,相當于其全國一半的人口,提供食物”。
“即使今年豐收要好得多,我們仍然需要為140萬人提供食物,”她說道。
解決饑餓問題是“第一要務”
雖然饑餓是如此大的一個問題,一些當地人仍然可以過著奢華的生活。
每天下午,朱巴市區內尼羅河畔的“達·芬奇飯店”總是賓客滿座。這里是朱巴、乃至整個蘇丹南部最好的飯店,無論國家經濟多么的破敗,卻總能吸引著大量的外國機構的常駐人員和本地富人的光顧。
這座餐廳依河而建,風光旖旎,而且還有樂隊表演。餐廳外的停車場內總是停著包括悍馬、豐田V8(蘇丹南部政府最主要的車型)、霸道等在內的當地豪車。
記者計算了下,假如4個人吃飯,每人點了一份頭盤及主菜,再加上幾瓶啤酒,一頓飯晚餐消費將近150美金。
而為一頓晚餐花費150美金對于60歲的巴克海特·福爾夏(Bakheit Fursha)來說是一個幾乎永遠無法企及的奢望。這位退休政府工作人員目前需要靠每個月35.7美金的退休金養活包括妻子、三個兒女在內的一家5人。
正當福爾夏坐在位于朱巴市中心的居民區宮亞(Gonya)自己簡陋的茅草屋前和《中國日報》記者聊自己生活的時候,他妻子正蹲在兩米開外,在簡單的石灶上做全家的晚餐。
她把一把豌豆放在鍋里、放水、加調料,然后用木鏟慢慢的攪成豌豆泥。鍋旁堆著幾個干餅,這便是福爾夏全家的晚餐,也是一種南蘇丹傳統飲食。
“生活條件非常非常差,”福爾夏說道,并稱他每月的退休金只夠全家人一周的生活。每個月,福爾夏會花3.5美金買一些肉,然后做成肉粥供全家人享用一個星期。剩下的三個多星期便沒有肉吃了。剩下的錢買一些面粉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雖然錢不夠用,但比較幸運的是福爾夏的岳父在朱巴市郊有一個小農場。所以每當錢花完的時候,福爾夏的妻子便會到農產去取一堆蔬菜回來。
而對于那些沒有家人在農場的居民來說,生活就可能會更糟糕。
還是在宮亞,54歲的婦人愛麗絲·克杰(Alice Keje)說她在當地的政府部門工作,月收入能達到105美金。然后她家的生活并不比福爾夏的好,因為克杰有7個孩子要養,其中一個15歲的女兒還帶一對兩歲的雙胞胎兒子。
克杰說她們家每天只吃一餐,每到周末或其他時候有空閑時,她總會出去找一些零工補貼家用。她說自己會去親朋好友家幫人家刷墻,掙每天十多美金的工錢。
在采訪結束時,克杰說她頭疼的事情就是“我們一家人都很餓”,并向記者討要食物和錢。
解決饑餓問題現在也的確是執政黨蘇人解希望著力解決的。
該黨在三月中旬舉行的為期一周的“經濟改革會議”上呼吁蘇丹南部人民改變他們的心態,并稱現在是把重心從軍事調整到農業的時候了。
“發展農業是蘇人解達到消除貧困、實現可持續經濟發展目標和未來融入地區及全球經濟的關鍵手段,”會后一份名為《經濟改革計劃》的小冊子如是說。
其實與包括蘇丹北部在內的很多非洲國家相比,蘇丹南部擁有廣闊的農田和豐富的水草資源。但這個飽受戰亂摧殘的國家目前卻要靠從鄰國烏干達大量進口蔬菜。
蘇丹南部政府新聞發言人、信息與廣播部長巴納巴·馬里亞·本杰明(Barnaba Marial Benjamin)博士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我們有豐富的、亟待開發的農業資源。”
“我們有肥沃的土地。茶葉、咖啡、煙草、還有米,都可以在這里種植生長,”他說。
如何豐富經濟增長方式?
如果說解決饑餓問題是蘇丹南部面臨的第一要務,那么如何豐富經濟增長方式則會是這個即將誕生的國家為實現發展的必經考驗。
飽受兩次內戰摧殘的蘇丹南部目前是一塊幾乎沒有基礎設施、斷水斷電、缺醫少藥、適齡兒童缺少學校就讀的地區。
目前蘇丹南部98%的政府收入來自石油。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蘇丹問題專家丹尼爾·拉奇(Daniel Large)認為蘇丹南部必須考慮如何豐富經濟發展方式,因為“石油總有枯竭的一天”。
在這樣的困難下,拉奇認為發展農業開始不僅僅是解決饑餓問題,也是蘇丹南部重組經濟、豐富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一步。“未來農業會非常重要,”拉齊說道。
而除了農業,本杰明指出蘇丹南部還亟需建設大量基礎設施。“我們需要修房子,把桌椅擺好,然后才能建立更多的政府部門和單位。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們面臨很大的挑戰。”
本杰明還說蘇丹南部境內需要修更多更好的路,“把各個州、縣、市連接起來”。
要致富、先修路。根據一家外國工程公司的統計,目前整個蘇丹南部只有68公里的路鋪設了水泥或柏油,全部在朱巴。蘇丹南部國土面積相當于法國,由于路況奇差,城際交通基本靠飛機。然后除了首都朱巴國際機場外,在整個蘇丹南部都幾乎找不到第二條水泥跑道。其他機場有的都只是紅土跑道,一到雨季便需要大量的維護工作才能使用。
在首都朱巴,最大的酒店 --- 中國人投資建設經營的“朱巴北京酒店”--- 也只不過是由一排排的活動板房構成。而在物資匱乏的蘇丹南部,這家酒店最普通的房間住一晚也要收130美金,還沒有熱水、每天停幾次電。
全朱巴最高的樓也只有6層。哪怕是紅燈區那些燈紅酒綠的酒吧,也都只是一些由木梁和竹席搭設的帳篷。
這是被戰爭毀掉的國家;一個沒有GDP統計的國家;一個沒有失業率統計的國家,因為幾乎沒有“就業”這個概念。多數老百姓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或者靠援助度日。
如果有錢開一個小服裝店,也只不過是在街邊搭一個架子掛上幾件衣服。
然而本杰明卻有理由對未來樂觀,因為他堅信蘇丹南部是一塊“富饒的土地”。
蘇丹是撒哈拉地區第三大產油國,目前日均產量為50萬桶。當蘇丹南部獨立之后,整個蘇丹將近70%至80%的油田將會被歸入蘇丹南部領土。
除了石油,本杰明還稱蘇丹南部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因為尼羅河從這里流過。
“我們還有大量的野生動物,我們可以發展旅游業。記住,蘇丹南部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本杰明說。
他說蘇丹南部是一開尚待開發的“處女地”,并歡迎世界各國前來投資。他也向記者確認蘇丹南部的經濟政策將會是“自由”而“開放”的。
國家安全是重要挑戰
但是在蘇丹南部經濟起飛之前,蘇丹南部政府需要考慮的是如何保證國家安全,因為其境內還面臨著嚴重的部族沖突、反動武裝的威脅、和北蘇丹的領土爭端等問題。
南蘇丹電視臺記者加朗·約翰的一家便是沖突的犧牲品。
對于多數同齡人來說,約翰擁有一份基本月薪達800美金的夢寐以求的工作。但是他的生活并沒有因為高薪而變得更好。
約翰的父親,曾經是蘇人解的戰士,幾年前死于他們家鄉炯雷(Jonglei)州的一次武裝沖突中。
那是2006年1月,當時約翰還是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一所大學電視編導專業的本科三年級學生。他爸爸乘坐的軍車在炯雷遭到了當地部族武裝的襲擊。悲劇發生后,約翰不得不回到家鄉,因為作為這個大家庭最有本事的男人,當時不到20歲的約翰承擔起了照顧母親和兩個姐姐的任務。約翰還有兩個哥哥,分別在蘇人解當兵和在美國當難民。
約翰說他花了三個月時間走出困境,并說他們全家人都理解父親的“不辭而別”,認為他是為了蘇丹南部的和平而犧牲。
但實現全境和平對于現在蘇丹南部來說仿佛也是一個遙遠的目標。
在南北蘇丹交界處阿卜耶伊,來自南方的丁卡族和北部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密塞里亞族還在繼續著持續多年的戰爭。
在蘇丹南部東北方的上尼羅河(Upper Nile)州幾乎每天都有武裝沖突。在西赤道州(Western Equatorial),蘇人解的部隊仍然在和當地武裝力量斗爭。
而據當地媒體報道,在約翰的家鄉炯雷州,從蘇人解叛變的武裝領袖喬治·阿圖爾(George Athor)領導的武裝力量在二月中旬和政府軍的一次戰斗造成兩百多人死亡,其中多數為無辜百姓。
在談到安全局勢時,約翰說:“我們希望能盡快取得和平和邊境安定?!?/p>
信心
面臨著這樣那樣嚴峻的挑戰和巨大的困難,蘇丹南不政府也許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來樂觀面對未來,那就是大多數老百姓對新國家充滿信心。
哪怕忍受著饑餓,居民區宮亞的福爾夏認為蘇丹南不獨立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克杰同樣認為“新政府將會很好而且有能力”。
而對于約翰來說,他的夢想十分宏大?!拔蚁M幸惶煳夷荛_自己的電視臺,開全國第一家私人電視臺,”約翰自信地說道。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world/2011-04/26/content_1239309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張海洲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