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6日言論版文章:上周,河南省鄲城縣宣布將拆除之前耗資1億元(約合1537萬美元)新建的4.5公里觀光鐵路,因為該項目無法吸引足夠的游客前來。
大量的媒體報道顯示:中國國內基建項目造成的浪費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確實,這樣類似的報道并不鮮見。
最近,北京的老年居民又有了福音。北京市將100歲的免費醫療門檻降到了95歲。與此一同發布的還有一條消息:市政府計劃投入幾十億元用于興建養老金管理中心。
我不是很了解北京市興建養老金管理中心的詳細情況,但這些中心是否有必要興建確實值得商榷。
畢竟,現今的養老服務應該是在社區層面完成的。這筆錢應該花在修建、翻新養老院上,或者用于升級過于分散的信息網絡上,對吧?何不叫停這個興建“中心”的計劃,把錢用于免費醫療、把免費醫療的門檻降到85歲以上呢?
有些情況下,修建新的設施是有必要的。但當地政府現在應當摒棄“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就要修一棟樓”的思路;即便蓋新樓是必要的,那么在這樣一座“一流”的建筑里提供“一流”的服務,究竟又會帶來多大的實際成本呢?
比如說,在大多數歐洲國家,老年人看護業現在主要把業務重心放在上門服務上,而大多數養老院都專門留有床位用于服務確有身心障礙的老年人。而《中國日報》最近有一篇文章談到,中國幾乎沒有養老院擁有條件收養或醫治患有老年癡呆癥患者。明眼人一眼就看明白:就算是興建一個新的養老院,要是沒有合格的醫生或護工,這個新單位也難以長久維持——這種地方,也不可能讓入住的老年人有尊嚴地終老。
無論是養老院還是農村建醫院,不可否認的是,幾乎每個社保、醫療項目都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基本要素。人們之所以會這樣想,主要是因為中國很多領導干部有兩個信條:“新建樓堂廳館”等于“增加GDP”;新的基建設施對于后人來說起碼是看得見的一筆遺產。
也難怪中國到處可見有些房子興建了但從未被使用過,并陷入年久失修的窘境——這種情況或是因為養護維修不足,或是因為當初興建只是為了講排場而已。
誠然,提供公共服務并非只是興建樓堂館所、添置設備而已,而要讓領導干部們明白這一點就首先要他們轉變觀念。要促成這一觀念上的轉變,地方政府應首先健全財政規劃和控制機制,使之更趨于理性。
我們必須要區分兩個概念:“經常性開支與基建費用”和“經常性開支與資金募集”。在英國,地方政府有義務保證日常開支和財政預算的收支平衡。這在中國尚無可能,因為很多貧困地區的地方政府還沒有充足的行政收入打基礎,而很多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過分依賴于土地使用權轉讓金帶來的收益。但隨著房產稅開征在即、地方政府補助制度更趨完善,地方收入用于經常性開支的數額有可能會逐步減少直至為零。
我們應當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補助機制,它要避免走“填補窟窿”的老路子,要在實證的基礎上用計算公式來考量每個地區的需求以及資源。
至少在短期,對于財力較富裕的地方政府,其上級政府應“收權”,限制其使用拍賣資產、土地轉讓所取得的收益。這些地方政府一旦在開支方面受到了限制,自然會重新思考哪些資本項目是真正非實施不可的,也免得在“面子工程”上亂花錢。
所有的工程項目都應當詳盡估測該工程完成所需的資金成本,以及竣工之后正常運轉所需要的花費。相關的預算部門應當審核受理的工程規劃案,隨后審計部門也應嚴格審計預算所需花費是否準確合理。
一位銀行業的瑞士同事曾經告訴我:“追求真理是沒錯,但有了管控才會更好。”眼下,隨著老年人從教育到養老的需求都在快速增長,我們應當保證管控措施落實到位,每一塊錢都花在了刀刃上。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1-04/26/content_12393948.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中歐社保改革合作項目基金管理專家Grayson Clarke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