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12日評論版頭條文章:我們無法不受災害的影響。
但是,通過減少貧困,并將降低風險戰略納入更廣闊的發展進程中,可以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
汶川地震周年紀念日,在中國又稱為國難日。當我們紀念這天時,也是時候思考未來我們該如何減輕如此大破壞性的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
我們都希望中國永遠也不要再經歷一次汶川地震,但是日本最近發生的地震和海嘯警示著我們,世界范圍內的災害仍威脅著成百上千萬人的生命,與此同時,慢性災害如持續的干旱正在侵蝕著更多人的生活。沒有國家不受自然災害的影響。
最近幾十年,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逐漸升級,許多專家預測,未來這種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災害將繼續發生。然而,如果在應對這些災害時增強抵抗能力,就可以減輕自然災害所帶來的人力和經濟損失。
在中國,自然災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經濟損失。僅2010年,災害影響了大約4.3億人,約8000人喪生,毀壞了3百萬所房屋。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人民幣(770億美元),同時約4000萬公頃農作物遭到破壞。
但是,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二月份在聯合國大會上有關減輕災害風險的討論中所強調的,災害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盲目的城市化和環境惡化給世界各國政府帶來更大的挑戰。
貧困是人們經受不住自然災害的根本原因。窮人往往住在生態脆弱地區,居住的房屋不合格,容易受到災害的影響,當生產資產遭受損失時無能為力。不合適的發展進程、管理不力也加劇了災害的風險。
災害加劇了貧困,其帶來的風險超越了貧困地區所能承受的極限。與此同時,災后恢復要挪用減貧的資源,使得發展可能中斷甚至倒退很多年。
因此,我們需要視災害為發展的根本威脅之一,并把發展作為防災的核心。這意味著不僅要把消除貧困融入災后恢復工作中,而且要把減輕災害風險的戰略納入更廣闊的發展進程中。正如中國在2009年減災白皮書中所提到,這需要國家和地方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
汶川地震后的三年里,中國在探索幫助弱勢群體脫貧、抵御災害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中國在汶川地震中的經歷提供了許多經驗教訓。首先,盡早采取措施恢復社會服務和人民生計有利于防止危機的進一步惡化,促進未來的發展。應對災害的策略需要彌合最初的緊急救援與更長遠的重建挑戰之間的差距。
其次,災后恢復策略需要關注到最貧窮、最弱勢的群體,這些人往往最難接觸到且最有可能被排除在恢復進程之外。他們包括婦女、兒童、老人和種族群體。
第三,當政府強有力的應對措施與群眾參與相配合時,災后恢復是最有效的。在四川,民間組織在災后恢復過程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作用,這表明普通人可以挽救生命,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重拾尊嚴。
第四,持續的災后恢復工作依賴于民營企業拉動經濟增長。健康的、準備充分的企業能為災后恢復注入資源、專業技術和信息,創造就業機會,鞏固地方經濟的發展。
最后,即使像中國這樣一個有能力的國家,在復雜的緊急狀態下也受益于來自國際的資助和專業技術支持。在汶川地震時,中國決定請求國際救援,并為國際緊急救援及更長遠的支持提供了方便,提高了災后恢復的速度和質量。
聯合國這樣的國際伙伴撥款了約8000萬美元,通過早期的災后恢復框架、生活援助、公共衛生建設、教育和環境的恢復以及以社區為基礎的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建設,幫助受災地區“重建更美好家園”。
憑借在中國30年的國際發展經驗,以及同政府和民間團體密切的關系,聯合國將繼續通過加強國家的、地區的以及地方的災害風險管理能力,促進中國更有彈性的發展。
災害越來越成為需要全球合作解決的全球性問題。聯合國正通過其發展規劃,致力于建立全球伙伴關系,以解決災害風險所帶來的跨境經濟、社會和人身安全問題。
在未來五年,《2011-2015聯合國發展援助框架》將支持管理創新、加強同私營部門和民間團體的關系,以促進風險意識的發展,以社區為基礎減輕災害風險;適應氣候變化;利用市場手段進行災害的防預和準備。
汶川災害留給我們的永恒遺產是中國為達到這個目標所做出的崇高貢獻。中國向全世界分享經驗,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制定更好的災難預防政策,并努力支持建立強有力的地區機構安排。
汶川地震教會我們,客服災難需要社會各階層的遠見卓識和領導才能。如果我們共同努力,我們就能夠克服這一挑戰。國際社會在建立一個真正的國際應對災害體系時合作得越緊密,當災害來臨時我們準備的就會越充分——因為不幸的是,災害不可避免會發生。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1-05/12/content_1249383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Renata Dessallien 是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 編譯 張斯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