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20日評論版頭條文章:消費水平的高低,既是衡量民富優先發展以及民生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實現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些年來,中國消費率持續走低,主要原因在于現行的以投資出口為主導的增長方式。“十二五”能不能初步實現由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的轉型,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成敗所在,也是改革攻堅的重點所在;既影響短期宏觀經濟穩定,又決定著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投資-消費失衡成為經濟生活和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是GDP增速很快,消費率不升反降。產生這個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在于:以做大GDP、國富優先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使國家生產能力的增長快于居民消費能力的增長,并不斷拉大貧富差距。雖然最近一兩年消費率有所回升,但當前實際消費增速又出現了回落跡象,居民消費傾向尚未明顯改善。消費率的不斷下降,使經濟增長被迫更加依賴于投資出口,進一步強化了原有的增長方式,進一步增大了經濟生活和宏觀經濟運行的矛盾。
以拉動消費為重點推進政策調整。總體說,如果相關政策和改革到位,“十二五”中國有可能初步實現從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的轉型,即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把消費率從48%提高到55%左右,把居民消費率從35%提高到45%左右,初步形成消費主導的基本格局。這就需要通過相關政策調整,形成拉動消費的大環境:第一,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中國勞動者報酬占比從1994年的51.2%持續下降到2007年的39.7%。這樣十余年持續下降的情況,并不多見。第二,改善居民消費傾向。由于歷史欠賬比較大,盡管這些年國家明顯加大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投入,但仍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導致城鄉居民的消費預期不穩、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第三,提升消費結構。從發展趨勢看,中國社會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發展型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要提升消費結構,需要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相關服務業的發展。第四,優化消費環境。近年來,食品安全等問題頻發,消費環境有明顯惡化的趨勢,這對消費者的消費信心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這不僅在于企業缺乏道德自律,更在于當前監管體制的內在缺陷,即“多頭管理、職能交叉、管理效率低下”的問題還相當突出。
以拉動消費為重點的改革。拉動居民消費重在推進相關改革:第一,年內盡快出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這項改革,不僅社會各方面期盼非常大,而且對拉動消費具有決定性影響。建議上半年盡快征求社會意見,年內出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第二,“十二五”有條件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樣,不僅有利于改變消費預期,對化解社會矛盾也具有重要影響。為此,需要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的供給責任,繼續加大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力度。第三,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十二五”全面解決有條件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時機成熟、條件具備,建議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行動方案,促進這項改革的突破。第四,加快城鎮基本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十二五”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將達到20%左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不僅可以拉動內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是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的重大工程,社會對此有很高的期待。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1-05/20/content_1254538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