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28日社論文章:在挪威爆發(fā)二戰(zhàn)以來最為血腥的殺戮案之后,許多歐洲安全專家立刻紛紛做出推測,將殺人元兇指向穆斯林極端分子和基地恐怖組織,而出乎意料的結果是32歲的挪威人布雷維克制造了這起驚天血案。
一個挪威反穆斯林的極端分子對自己的非穆斯林同胞大開殺戒對挪威和歐洲來說是一警醒。兇手的身份及其暴行提醒政策制定者和民眾,那些內心充滿仇恨和恐外意識的本土極端分子同樣能夠發(fā)動恐怖襲擊,而人們對于潛在威脅來源的先入為主的偏見總會產(chǎn)生誤導。
過去十年中,尤其是9·11恐怖襲擊發(fā)生后,許多歐洲國際把主要精力放在防范基地組織及其他伊斯蘭極端組織上,而忽略了本國極右翼思潮和勢力的發(fā)展。
布雷維克不是一個個案,歐洲許多國家存在本土的極右翼分子,他們宣揚通過暴力手段除掉他們眼中的“威脅”。 2008年,英國人大衛(wèi)?吉列爾被控參與準備恐怖襲擊以及為發(fā)動恐怖襲擊收集信息。警察在他的公寓里搜查到了炸彈、子彈、關于恐怖主義文件和極右翼的資料。
歐洲保守的極端主義分子通常反對穆斯林移民,反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主義,他們不但在國內營造了一個不寬容和排外主義的氛圍,而且逐步成長為一股政治勢力,甚至進入到了主流政治中。
歐洲國家對于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移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新移民帶來了廉價的勞動力也推動了經(jīng)濟增長。但文化的多元性對當局的移民政策和社會容忍度都是一種考驗。伴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國家越來越相互依存,而人們之間的隔閡似乎卻在擴大。
血案兇手的“宣言”暴露出挪威和歐洲國家某種精神層面的危機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裂痕。在物質繁榮的背后卻隱藏著人性的異化。挪威發(fā)生的慘劇表明社會矛盾需要不斷地柔性化解,不同文化信仰的人都應當受到平等的對待。整個社會需要反思這種偏執(zhí)的極端思想形成的原因。
血案引起挪威的反思或將持續(xù)數(shù)年。而現(xiàn)在歐洲國家在警惕伊斯蘭極端勢力的同時更應當提防本土的極端分子和恐怖威脅。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1-07/28/content_1299776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社論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