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6日評論版《中國論壇》文章:發生在浙江溫州的高速鐵路事故,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調整鐵路發展規劃,全面降低高速鐵路的運營速度,以最穩妥的方式解決高速鐵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然而,海外一些新聞媒體卻借此大做文章,認為中國的經濟已經脫離了軌道,有可能會出現災難性的問題。
這種幸災樂禍的心態令人不齒。中國高速鐵路事故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并不算多。此次發生在浙江溫州的高速鐵路撞車事件,完全是人為造成的交通事故。在同一條高速鐵路上,運營不同時速的列車,必然會增加調度困難,提高事故發生的概率。鐵路運營部門已經修正高速鐵路運行圖,旨在避免類似的問題出現。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高速鐵路的發展就此止步,更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將面臨脫離軌道的危險。
在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的歷史上,的確存在著發展方向的爭論。一些學者主張發展輪軌高速鐵路,最大限度地與現有的鐵路網絡兼容;也有一些學者主張發展磁懸浮列車,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國鐵路的運營速度。確定輪軌高速鐵路發展方向之后,一些學者主張貨物運輸采用高速鐵路,而傳統的鐵路線路經過改造之后變成客運專線。不過,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決策者決定實施高速鐵路客運專線計劃,試圖通過全面提高鐵路運營速度,解決我國人口大規模流動問題。所有這些爭論都體現在技術層面上,是中國快速發展所面臨的必然選擇。不管選擇哪一個發展方向,也不管選擇哪一種技術方案,都會出現巨大的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中國政府正在避免擴大機會成本,減少沉沒成本。
中國的經濟也是如此。經過長時間快速發展之后,中國的經濟面臨一系列問題。貧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現象越來越嚴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失衡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針對這些問題,中央政府正采取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旨在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可以這樣說,中國當前的宏觀調控不是在經濟完全失控的情況下采取的補救措施,而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重新修正自己的發展方向,選擇自己的技術路線。
然而,中國政府宏觀調控的任務并不輕松。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發達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以及沉重的債務負擔,已經嚴重拖累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各級政府面臨著既得利益集團的掣肘。中國政府一方面盡其所能,確保本國的經濟穩定發展,從而為其他國家擺脫經濟危機創造必要的條件;另一方面則通過加快體制改革,緩解既得利益集團所帶來的壓力。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盤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中國的經濟不會脫離軌道,相反地,中國的經濟還會持續快速發展。
海外觀察家在分析中國問題的時候,只會盲人摸象,不會舉一反三。中國經濟是典型的政府主導經濟,只要中國政府掌握著龐大的資源,那么,就能及時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每當其他國家市場經濟出現周期性危機的時候,中國政府總是能夠傾其所有,及時地化解危機。可以這樣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穩定的重要力量,成為引導世界經濟越過激流險灘的指路明燈。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某些西方觀察家的優越感。但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不可阻擋。西方觀察家們在分析中國問題的時候,之所以顯得非常幼稚,就是因為他們存在著錯誤的思維定勢。對一個不斷變化著的中國,他們既缺乏觀察問題的能力,又缺乏分析問題的基本常識。這個責任不在中國,而在那些所謂的中國問題專家身上。
中國正面臨成長中的煩惱。一方面中國政府必須學會尋找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因為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可供參照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必須時刻面對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崩潰論,中國必須做到處變不驚,以積極的姿態應對各種各樣的國際挑戰。把一個純粹的高速鐵路事故,與中國的整體經濟聯系起來,這種極富想象力的中國經濟脫軌論,的確讓普通中國人心中不快。但是,中國人正在慢慢地調整自己的大國心態,不愿意與一些懵懂無知的海外觀察家們斤斤計較。中國正在積極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調侃或者嘲笑,但是,只要保持平常心,就不會被不和諧的聲音所干擾。
現在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非正常博弈問題。自從上個世紀的90年代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始終處于非正常狀態。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政策,雖然刺激了一些地區經濟的發展,但從整體而言,不利于各個地方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生產力。因此,中央政府應當以行政體制改革特別是財政體制改革為契機,通過加快分稅制改革,讓地方政府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并且積極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讓人大代表監督政府配置資源的權力,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困難,也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1-08/16/content_1311976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教授、院長 喬新生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