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9日言論版文章:根據2011年《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的數據,2010年中國動畫總產量達22.8萬分鐘,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動畫生產大國。這一“成就”對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教授路盛章來說,引起更多的卻是擔憂而不是自豪。
盡管近一段時間以來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建立動漫基地和拍攝動畫作品,至今取得的成果卻并不可觀。22.8萬分鐘的總產量中,值得稱道的優秀作品寥寥;無數低質量的動畫作品被制造出來,很多甚至沒有公映,更不要說從中盈利。
“沒有質量就沒有動畫產業。”路盛章說。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卡通宣傳片的總導演,他曾經多次對主管機構和從業人員呼吁:重視動畫產品的質量。“文化產品不同于其他產品,質量不好的文化產品完全沒有再利用的可能,播不了或者播出來觀眾反應不好的動畫,是對納稅人錢的巨大浪費。”而中國也不可能憑借數量龐大的低質量動畫成為真正的動畫大國。
路盛章承認中國動畫產業相對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他認為差距主要體現在缺乏市場化和專業化上。
中國動畫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到上世紀80年代,超過30部中國動畫作品贏得了數十個國際獎項,甚至形成了享譽世界的“中國動畫學派”。但過去“通常只把動畫產品當作藝術作品而不是商品……我們從沒想過通過動畫產品盈利,更不用說發展周邊產品和產權保護”,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動畫產業的發展。
盡管近些年來,中國已經開始意識到市場化對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其動畫產業仍然處于初期階段,既沒有完整的操作流程可遵循,也缺乏本土成功案例去效仿。同時,中國動畫產業的專業化程度還相當低。“我們缺少的不僅是專業化的人才,更是專業化的操作流程,比如成熟的市場調研和營銷策劃。”路盛章說道。而事先的市場調查和事后的評估反饋,對保證動畫產品質量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整個行業彌漫著一種急功近利的情緒,很難沉下心來做東西,而作為文化產品的動畫作品恰恰是不能夠一蹴而就的。“心態沉下來,更專業化一點,更市場化一點,整個行業可能有一個飛躍式的發展。”路盛章總結道。
但本土動畫產業依然面臨著內容上的諸多批評。從創造票房奇跡的《功夫熊貓》到成功俘獲中國孩子的心的《藍精靈》,好萊塢動畫在中國無往不勝,甚至引起了是否是文化侵略的爭論。路盛章并不認同以文化侵略為由抵制國外動畫片的想法,他認為向外國動畫產業學習是我們提高自身水平的第一步,而這也是中國應該具有的開放“大國心態”。盡管為了保護本國初級脆弱的動畫產業而采取過一些保護性的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堅持這些本國保護性政策必須是暫時性和過渡性的,因為最關鍵是要“拿出自己的好作品來”。
路盛章認為本土動畫作品在講故事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做好藝術表達,傳遞核心價值來吸引觀眾。中國動漫作品過分注重民族元素,忽視了對普世化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達,而后者正是吸引觀眾的關鍵所在。“民族元素只是外殼,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將核心價值創意化,用民族的方式來有效表達。”路盛章說。
路盛章從不認同“中國人缺少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說法,他從新生代中國動畫作者通過網絡等新媒體傳播的作品中看到了值得稱道的創意和才能。然而動畫產品,尤其是動畫電影的制作和推廣,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僅靠個人力量很難支撐。因此,路盛章建議政府以戰略性的遠見來扶持優秀的作品和整個行業的發展。他建議政府啟動相應的資助基金,支持優秀的動畫作品創作。資金支持和成熟的運作體系能幫助中國動畫人才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從而培育起整個行業。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1-08/19/content_1314605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王漪清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