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29日報道:自南蘇丹7月份獨立以后,蘇丹大力發展石油、農業和礦業,積極歡迎來自中國的投資,已對中國的投資敞開大門,蘇丹駐華大使米爾加尼?穆罕默德?薩利赫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說道。
蘇丹共和國駐華特命全權大使米爾加尼?穆罕默德?薩利赫表示,中國的投資者為中蘇雙方創造了雙贏局面,中國的投資不但促進了經濟發展且推動了社會繁榮。
南蘇丹自7月9日獨立,新成立的政府擁有原來國家的大部分石油儲備。
“雖然我們失去了大部分的石油,但是我們(從分治中)獲得了和平和穩定,這是我們經濟發展的根本,”薩利赫說道。
失去如此大規模的石油儲備對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會是沉重的打擊,但大使先生對于蘇丹未來經濟發展的前景非常自信。
“我們仍然有很大增加石油儲備的潛力,同時我們還有欣欣向榮的農業和礦業,拉動經濟發展。石油、農業和礦業是蘇丹經濟發展的三個主要產業,”他說。
在南蘇丹獨立前,據估計80%的石油產量都產自現在的南蘇丹,約合每天50萬桶的石油產量,蘇丹除了擁有另外20%的石油外,還有輸油管道和一個石油出口港。
南蘇丹和蘇丹正就石油運輸費用進行談判,蘇丹欲從每桶石油中收取22.8美元的過境費。
專家分析認為,農業將成為蘇丹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據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武芳介紹,蘇丹曾經一度被譽為非洲的糧倉。
農業占了蘇丹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1.6%,蘇丹可耕地面積達8100萬公頃,玉米、小米、小麥和棉花是其主要作物。
蘇丹同時還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鉻、金和鐵礦。
中國是蘇丹最重要的投資者,而且“將繼續成為蘇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薩利赫說,“我們為中國的投資者提供優惠政策,我們允許中國公司完全擁有當地公司。”
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的武芳對此表示認同,“許多中國的公司都想到蘇丹去投資,蘇丹有非常多的產業可以開展合作。”
楊潔篪外長在近期對蘇丹進行訪問時說,中蘇兩國可以在石油、農業和礦業方面開展進一步合作。
蘇丹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中國約占50%,其中大部分外國直接投資投向了石油產業,中石油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蘇丹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公司在蘇丹投資約80億美元,其中90%都集中在石油產業。
大使非常樂觀地認為中國在蘇的投資會快速增長,其中石油行業將會受到青睞。
中石油和蘇丹將于近期簽訂長期石油合作協議,薩利赫大使說道,“我們已經向他們介紹了油田,他們正在進行調研。”
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參與了蘇丹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將修建一條連接乍得共和國和蘇丹國港口的鐵路。
隨著蘇丹發現新的油田,中國的經驗將會受益匪淺,“這將會是一個雙贏局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的研究員余文勝表示。
薩利赫表示,隨著蘇丹經濟增長模式從石油產業向農業和礦業的轉變,中國在這些領域也會加大投資。
2010年,中國有6家公司開始在蘇丹投資棉田。
“中國可以幫助蘇丹建造農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的設施已經阻礙蘇丹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的技能培訓是另一項可以合作的領域,”武芳說。
大使駁斥了西方媒體曾指責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破壞環境,只集中于自然資源。
“我們不擔心中國投資的增長會威脅到蘇丹的產業,因為我們評估了中國在過去20年對蘇丹投資的影響,中國都在做積極貢獻。”
2010年,中國和蘇丹雙邊貿易同比增長37%,達到86億美元。
“中國從來沒有強迫我們接受我們不想接受的東西,” 薩利赫大使說道。(中國日報記者 丁清芬 李加寶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