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1日言論版文章:
力量對比突變的奧妙
7月31日,法國和英國的國防部長分別表示,“利比亞反對派不可能憑借自身力量攻占的黎波里”,“無法戰勝政府軍”。這個判斷應該是準確的,因為法、英沒有理由貶低反對派的實力。然而,8月中,媒體披露,北約為反對派制定了8月底前奪取首都的時間表。果然8月21日利反對派武裝力量打進的黎波里。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反對派和政府軍間的力量對比突變,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西方國家不僅為反對派武裝提供空中支持,還提供大批武器,特別是暗地里向利比亞派出了地面部隊。《紐約時報》報道,英國、法國等國家向利比亞派出特種部隊訓練和武裝利比亞市民軍。8月23日法國外長承認法向利比亞提供了武器,并派遣了“一些技術指導人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4日報道,有北約官員匿名爆料,法國、英國、意大利、卡塔爾等國暗中向利比亞派遣特種部隊,最終幫助反對派武裝在地面戰場上取得優勢。俄羅斯媒體披露,英、法直接在叛軍作戰小組安插顧問和教官,實際上成為叛軍的訓練和指揮者。二是西方國家和利反對派聯手重金收買了一批政府軍軍官。美國在發動伊拉克戰爭前,收買了薩達姆軍隊的指揮官,使得美軍發動進攻時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在利比亞西方國家故伎重演。《人民日報》披露,卡扎菲部隊中級以上的指揮官幾乎悉數被收買。比如,負責卡扎菲安全的旅長就被策反,關鍵時刻命令部下繳械投降,使反對派輕易攻進首都。反對派武裝攻占的黎波里,完全是北約一手策劃、指揮并參與實施的。
北約“慘勝”,已害人,會利己嗎?
首先,安理會決議授權北約在利比亞設禁飛區旨在減少平民傷亡,而北約的軍事行動延續和擴大了內戰,造成數以萬計的無辜平民傷亡,數十萬難民出逃,財產的嚴重損失,生活必須品和藥品匱乏,反而制造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美國《天主教國家記事報》文章指出,人道主義災難的后果說明,用軍事干預的辦法讓卡扎菲下臺是何等錯誤。西方;西方列強向反對派提供武器,特別是派出地面部隊,均違背了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利比亞實行武器禁運并禁止派出地面部隊的規定。西方列強為了推翻卡扎菲,扶植一個親西方的政府,進而控制利比亞,完全不擇手段。它們在道義和法理上早已失敗。
第二、最大的幾個西方強國以北約的名義對利轟炸5個月,勞民傷財,最終還得采取非法行徑,指揮利比亞反對派占領首都。這充分反映出西方列強的霸道、橫蠻和自私,卻沒有顯示其強大,反而暴露了其力不從心、虛弱、無奈的一面。西方輿論認為北約5個月的軍事打擊未能推翻卡扎菲已經是失敗,現在反對派攻占首都,總算給北約挽回了一點臉面。英國《衛報》評論說,不管卡扎菲是對是錯,是走是留,西方聯軍因為打了一場勞民傷財的戰爭,早就淪為輸家。
第三、英國《泰晤士報》22日發表社論指出,卡扎菲42年的執政生涯走到盡頭,但這場戰爭究竟誰是贏家,現在還很難說。該報還援引西方外交官的話說,北約內部普遍用“災難性成功”一詞來形容反對派的勝利。的確,利比亞反對派內部派系龐雜,既有與卡扎菲結怨的東部部落勢力,也有從卡扎菲政府叛逃的前政府官員和軍官,既有少數親西方的“民主派”,也有伊斯蘭勢力和基地組織力量。它們在推翻卡扎菲這一共同目標下協調行動,但訴求各異,意識形態不同。在后卡扎菲時代,它們很難團結一致,極有可能分裂,甚至爆發新的沖突。此外,支持卡扎菲的部落不會因為卡扎菲的下臺而瓦解,它們由強勢地位下降為弱勢地位,過去的權力和利益喪失,不會甘心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部落間的仇恨因內戰而加劇,還會引爆新的沖突和爭斗。國內外媒體普遍擔心利比亞會淪為第二個伊拉克或索馬里,還有人預言利比亞可能一分為三。在阿拉伯世界,動蕩局勢往往會給伊斯蘭勢力的發展提供機會。這當然也不是西方列強所希望的。北約在利比亞只是取得“慘勝”,這場戰爭以及利比亞今后難以避免的動亂的最大的受害者是利比亞人民,并影響地區及世界的和平和穩定,西方列強所期望得到的回報,也很可能落空。
教訓能否認真汲取?
在談及利比亞戰爭的影響時,人們往往會指出,敘利亞、也門等國的反對派會受到鼓舞,因而加強反政府的斗爭。的確,敘利亞的反對派已喊出:“卡扎菲已下臺,巴沙爾也應下臺”的口號。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阿拉伯世界理智的政治家及愛國的民眾會從利比亞戰爭中汲取更多深刻的教訓:通過政治對話解決內部矛盾,比訴諸暴力,發動內戰,對國家和人民更為有利;國人自主解決問題,比容忍甚至引進大國的干涉,對國家和人民更為有利。大國的介入都是出自它們自身利益的考慮,決不是為了被干預國人民的福祉。尤其是不能認同西方列強的軍事干涉。在這點上,對阿拉伯世界而言,教訓是深刻的。敘利亞的反對派在為利比亞的結局感到鼓舞的同時,沒有忘記補充一句:不希望外國的軍事介入。看來,在這點上他們還是清醒的。
近十來年,美國伙同部分歐洲國家先后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今年又打了利比亞戰爭,雖然都實現了更迭政權的目標,但它們取得了真正的勝利嗎?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得不償失,伊戰是美國從其霸權的頂峰開始向下墜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已是國際輿論的共識。阿富汗戰爭延續10年,美國及其盟友進退兩難。利比亞戰爭也不會例外。它不可能成為西方列強干涉發展中國家內政的新的成功模式。“炮艦政策”的時代早已過去。通過談判政治解決分歧是時代的潮流。要和平、求發展、謀合作,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逆時代潮流而行,仍迷信武力,動輒以武力相威脅,甚至進行軍事干預,不僅是越來越難以得手,而且是既害人,又不利己。十年三場戰爭,西方列強一而再,再而三,就是不能認真汲取教訓。這恐怕也是它們開始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在利比亞問題上一貫主張通過談判、對話政治解決問題,反對使用暴力,反對大國干涉和軍事介入。我們與沖突雙方保持接觸,積極推動對話和政治解決,向雙方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并強調尊重利比亞人民的選擇,愿在今后利比亞重建中發揮積極作用。中國的立場完全是為了利比亞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了地區的和平和穩定,沒有任何的自私考慮,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中國的立場已經,必將進一步獲得廣大利比亞民眾和發展中國家的理解和贊揚。不管利比亞政局如何演變,中國和利比亞的友好合作關系都將得到維護和發展。對此我們充滿了信心。(作者 安惠侯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