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6日言論版文章:盡管卡扎菲目前下落不明,但要成功復國,希望微乎其微。利比亞反對派國家過渡委員會主席賈利勒已經表示將在8個月內舉行選舉,正式建立新政權。然而,即使不考慮極端宗教勢力可能坐大的風險,擺在利比亞人民面前的也并不是一馬平川的坦途,而是眾多考驗。
利比亞和其它阿拉伯國家之所以爆發社會動亂,關鍵的導火索是青年高失業率,致使人口結構年輕、青年人口比例高非但沒有成為增進經濟社會活力的“人口紅利”,反而成為動蕩之源。而青年高失業率問題很大程度上又是因為該地區人口無序增長和經濟結構不合理,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產業一枝獨秀而非石油產業欠發達,不能為新增勞動力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
天賜的石油財富與有競爭力制造業難以并存,石油收入增長常常構成對石油輸出國非石油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打擊,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無法靠推翻卡扎菲政權而改變;而要扭轉這一局面,跳出“資源詛咒”陷阱,需要具有強大行動能力的政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而反對派能否迅速建立有權威、行動能力強大的新政權,還很成問題。
利比亞要建立有權威的、統一的國家政權政府,條件先天不足,此次戰亂又令其后天失調。因為這個有140多個部族的國家歷史上凝聚力就不強。不僅如此,現在的反對派陣營缺乏有權威的政治核心,內部派系林立,即使在力挺利比亞反對派成功的北約國家內部,也不乏聲音稱利比亞反對派的成功為“災難性成功”。鑒于派系林立的利比亞反對派內部各個派系都有自己的武裝,考慮到利比亞部族眾多而國家統一傳統薄弱,甚至未來利比亞能否保持國家統一,我們現在也不能十分肯定。更糟糕的是,利比亞政權更迭還有可能加劇周邊國家、其它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動蕩,在阿爾及利亞和敘利亞,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效應。而對于一個面臨重建任務的國家而言,穩定的內外部環境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要盡快穩定國內政局,利比亞新執政者必須盡力避免過于極端的清洗。不管口頭上如何譴責卡扎菲,內心應當對卡扎菲政權及其成員的功過作出客觀評價,在實踐中更需把握好分寸。
畢竟,是卡扎菲將此前只能稱為部落和宗教聯盟的利比亞建成了一個初步的現代國家,確定了國家高于部族、宗教不得凌駕于世俗政權和世俗法律之上的原則。也正是卡扎菲在奪取政權后毅然將此前完全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里的資源國有化,在阿拉伯國家中首開紀錄,其他阿拉伯國家和伊朗、拉美石油輸出國紛紛效仿,西方石油公司從此必須把一半以上石油收入交給東道國,而不是以前的5%以內,讓阿拉伯人和其它石油輸出國富了起來。在卡扎菲政權統治下,利比亞取得了長足的經濟、社會進步:2008年利比亞人均GDP為14802美元,堪稱非洲首富,與中歐相當,高于波蘭低于匈牙利,未通電地區人口占比0,沙特0.8%;高教入學率高達55.7%,超過非經合組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43%),系阿拉伯國家最高,山姆大叔力挺的巴林和沙特是29.9%,人均GDP比利比亞高很多、同樣受山姆大叔保護的卡塔爾是11.0%,阿聯酋25.2%。利比亞要發展,需要保持卡扎菲政權時代取得的經濟社會進步,而不是在這些方面倒退。
而且,全盤否定卡扎菲政權并實施過于嚴酷的政治清洗,將從基層和高層兩方面動搖利比亞政治的根基。目前利比亞反對派要建立穩固的新政權,最缺的就是有權威的政治領導核心,而反對派目前的一、二號人物——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賈利勒、總理馬哈茂德·賈布里勒均系卡扎菲政權高官,倘若實施過于激進的清洗,最終很可能傷及這兩位潛在領袖。另外一位潛在的領袖、負責反對派石油和財政事務的主管阿里·塔爾胡尼雖然深受美國支持,但已經流亡美國38年,在國內根基未必扎實。
中國奉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在利比亞沒有支持一派打一派的政治利益,除了要求利比亞執政者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中國國家民族尊嚴等政治利益外,主要利益是商業利益。
考慮到中國與利比亞經貿往來的特點是工程承包和對利比亞出口多而在利比亞直接投資、從利比亞進口油氣資源少,而且對利比亞出口和在利比亞承包工程均為民用,要實現中國在利比亞商業利益最大化,最期望者莫過于利比亞能夠保持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利比亞反對派負責重建工作的艾哈邁德?杰哈尼已經表態,新政權將遵守卡扎菲政府簽署的石油、工程承包等協議,聲稱合同“絕對神圣不可侵犯”,包括與中國公司簽署的協議,加之反對派政權此前已經派遣兵力守衛中國公司承建工程,向中國出口其第一船原油等等,中國應當樂于參加利比亞戰后重建。
鑒于中國公司在供應商品、建設工程等方面價廉物美高效的優勢極為突出,任何一個政權在戰亂塵埃落地之后都必須要建設民生,從內戰烽火中走出來的政權尤其需要收拾民心,未來的利比亞政權沒有理由要排斥中國公司而“不求最好但求最貴”。而利比亞新政權要利用中國公司的實力為其重建服務,除了恪守舊合同之外,還需要確定兩項基本原則:第一,全額賠償中國企業和居民在利比亞動亂中蒙受的經濟損失;第二,在中國企業競爭新合同時給予與美歐企業相同的平等待遇。我們期待利比亞未來的新政權作出明智的決策。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1-09/06/content_1362676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商務部貿研院研究員 梅新育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