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22日評論版頭條文章:世界經濟的深刻復雜變化,進一步凸顯中國經濟轉型與世界經濟增長前景的緊密聯系。從國際視野來看,中國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轉型,既是中國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公平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又對世界經濟的平衡和恢復性增長具有重要影響。
消費主導的戰略選擇
為什么把消費主導作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重大戰略?為什么把居民消費率作為政府的約束性目標?這是因為,世界經濟正面臨復雜形勢,這對中國經濟轉型將帶來重大影響:一是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引發的矛盾越來越大。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是否會引起歐洲銀行的危機,從而引起歐洲經濟的衰退,這是個正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歐洲將采取重大舉措緩解主權債務危機,這件事情是個深刻復雜的問題,是一個短期難以解決的問題。二是美國的巨額財政赤字以及美國的大選,對于美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分析指出,美國要解決巨額財政赤字問題,經濟增長要實現5%左右,這對于美國來講是一個奢望,不是現實。在這個背景下,不僅對中國通貨膨脹、經濟增長會帶來影響,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的轉型帶來深刻影響,由此可以得出兩個基本判斷:第一,未來幾年歐美出口市場將呈現萎縮趨勢;第二,中國依靠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難以為繼。中國應當由投資出口驅動轉向消費主導戰略。
走向消費主導的基本趨勢
世界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迫使中國由總量擴張型的增長轉到消費拉動型的增長,加快推動以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應當說,以消費拉動增長是最大的結構調整,并呈現加快的趨勢。第一,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的轉型。未來3-5年,消費主導的趨勢將初步形成。“十二五”末期,中國的消費率將由現在的48%左右提高到50%以上,初步形成消費拉動增長的基本格局。第二,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轉型。消費拉動型的重點在于服務業。溫總理最近在大連達沃斯的講話中提出,“加快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的步伐,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生產型服務業、消費型服務業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十二五”末期服務業發展比重會有明顯提高,將從現在的43%提高至47%以上。第三,城市化、城鎮化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國的城市化將成為消費拉動和服務業發展的主要載體。未來5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由現在的47%提高到52%左右,初步形成城市化主導的大趨勢。
消費主導的轉型挑戰
中國要實現消費主導的轉型,需要更多的體制機制改革配套。從“十二五”發展方式轉變來講,中國的改革開放關鍵在于與形成消費主導相聯系的重大改革能否破題。首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盡快破題,以增加城鄉居民對收入增長的預期,增加對消費的信心。第二,財稅體制改革需要破題。盡管個稅政策有多方面的調整,但總體上說,財稅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于經濟轉型的現實需求。現行以經濟總量為導向的中央地方關系,正是源于現行的財政稅收體制。第三,政府轉型要破題。2003年SARS危機后提出了政府轉型,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但是仍然同經濟轉型的需求不相適應。
現實提出要求,改革不突破,經濟轉型難以有實質性進展。這就需要,推進以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二次轉型與改革: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使多數人能夠公平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使資源環境可持續;使市場保持充分的活力和效率;使政府能夠以公共服務為中心。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bizchina/2011-10/22/content_1395536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遲福林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