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2011年10月2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與美國維思里安大學聯合舉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1)——首屆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圍繞“傳統”這一主題展開學術探討與思想交流。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學部主席團主席王偉光出席會議并致辭。
出席此次論壇的還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衛建林,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金沖及,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史蒂芬·赫斯,美國歷史學會執行主席詹姆斯·格羅斯曼,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輯高翔,美國維思里安大學校長邁克爾·羅斯等近40位國內外專家學者。
許嘉璐在講話中指出,中美不僅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更是兩個文化大國。兩國一起研究過去、現在和未來,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人類需要不同文明的對話,在對話中一定離不開傳統,因為現實就是過去的延續和發展。不同文明之間需要相互了解,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獨有的杰出貢獻。對于對方有而自己欠缺的,就應該要欣賞,只有達到一個欣賞的高度,才會向對方學習,最后達到雙方共同發展的目的。
王偉光在講話中指出,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學術實力很強的發達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具有漫長而深厚的學術歷史,中美兩國之間的學術對話不但有助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王偉光認為,傳統是一個文明國家的文化積淀和歷史遺產。一部人類社會史,就是不斷繼承傳統精華,融合時代內容,開啟新的發展道路的歷史。在從地域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各個國家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各自的文化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人類文明史的版圖增添了獨特色彩。作為文明進步的印記,傳統依然活在世界的歷史進程中。
王偉光強調,傳統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決定一個國家社會轉型和變革的走向,但變革中的國家與社會一定不會脫離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傳統的斷裂或延續這類話語,不能在純粹主觀的意識中表達,而必須置于歷史和現實進程之中。傳統的復活取決于現代性國家的構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歷史的創造性。中國的現代轉型是在繼承和超越傳統的過程中實現的,是傳統向現代邁進中的變革與升華。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綿延不絕,它以其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古代中國,也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和世界。今天我們討論傳統,并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開辟未來。
高翔代表中方主辦單位致辭,他說,“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圍繞“傳統”展開對話,可以看作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重要對話。我們將通過對話,在世界的橫軸上,探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如何在全球化時代確立自身的坐標,如何求同存異,實現包容性發展;在歷史的縱軸上,思考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自我超越,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提升。
邁克爾?羅斯代表美方主辦單位致辭,他說,首屆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將“傳統”作為主題,非常有意義。中國與美國都在致力于在變革中尊重傳統。人類現在正在經歷很多的經濟技術變遷,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能適應這種變化。邁克爾?羅斯還談到教育在繼承傳統中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系統不僅僅是把過去的知識傳遞給當代,而且也要掌握未來。我們致力于用教育系統來促進科技進步、掌握未來,但是,教育系統不能只面向未來而忘記了如何繼承傳統。教育系統如果想在繼承傳統方面有所作為,就必須促進不同觀點之間合作,包括學者之間,學界與政界之間以及學科之間的合作。
據介紹,中美論壇是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和美國維思里安大學聯合舉辦的小規模、高層次的學術研討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在中國和美國輪流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一直致力于將自身建設成為中國學術和其他國家學術展開對話和交流的重要橋梁,努力推動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與理解,為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做出應有的貢獻。(中國日報記者 李洋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