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4日報道:22歲的賀旦說他把逝者的照片放在社交網站上是為了紀念他們,而不是想引發爭議或侵犯他人隱私。
今年6月,他在人人網上建了一個名為“那些已經去天堂了的校內的孩子們”的相冊。相冊里面有92張照片,附有個人簡介、死因和人人網地址。這些逝者的年齡都在20多歲。
“生命非常珍貴。如果我們突然去世了,人人網主頁就是我們的墓志銘。”賀旦說。
這個相冊在網上迅速走紅并被轉載多次,有好幾百萬的點擊率。大多數網民對這些離開人世的年輕人表示惋惜,也有一部分人指出賀旦的相冊侵犯他人隱私。
“有些人因此在留言板上罵我。但大部分照片是逝者的親友提供的,希望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們。”賀旦說道。他目前在湖南省長沙市的一家汽車公司做物流工作。
起初,他在網上找到五張照片。然后,越來越多的人聯系他,要他把自己認識的逝者照片也放上去。
“目前為止,我在人人網收到1000多條站內信,但因為每次上網都能看到有人罵我,我覺得很矛盾,已經不再更新相冊。”他說。
今年6月,浙江大學大四學生袁輝為了拍一張令自己滿意的畢業照,跳入西湖卻不幸溺亡。不久之前,他才獲得美國某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他太沖動了。”賀旦嘆息道。
“我看到這個新聞的當天就建立了這個相冊,因為我覺得生命無常。沒人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他說。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6月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國有大約4.85億網民和2.3億社交網站用戶。排在前七位的最常用網絡應用分別是:搜索引擎、即時通訊、在線音樂、新聞、博客、網絡游戲和在線視頻。
“社交網絡記錄了經常使用網絡的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和成長。逝者的家人朋友可以在想念他們時去看他們的主頁。我就經常這樣做,還會給對方留言。”賀旦說。
他的這種行為其實并不罕見。
2009年,25歲的秦川不幸溺亡,他的女友張希在過去兩年里每天都在他的人人網留言板留言,仿佛他還在世。這個故事感動了很多網友。
“社交網站主頁已經成為我們的網絡遺產,而且應該得到繼承。”賀旦說。
“我設定了一個自動發送的郵件,會在50年后把我所有的社交網絡賬戶和密碼發給我的親友。將來,我還會把我孩子的電子郵箱加進來。”他說。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用這種方式被人紀念。
來自深圳的朱麗娜是一名白領,她表示在自己去世后并不想失去隱私。每個人都有秘密,即使對自己的家人。
“我不想讓我父母干涉我的生活,尤其是感情生活。網絡是唯一的凈土,我上網都是為了娛樂,沒有什么值得留下的。”她說道。
今年10月,王女士的丈夫在車禍中去世,她希望拿回自己丈夫QQ郵箱里的信件和照片,因為那些都是他們的甜蜜回憶。而騰訊公司拒絕向王女士提供QQ密碼。
“騰訊通過QQ提供的很多服務都是私密性的,比如QQ空間日記、郵箱和聊天記錄。顧客的隱私至上。我們對王女士感到抱歉,也正在處理這件事情。”騰訊公司的公共劉思衫表示。
她說,騰訊已經處理幾起類似的事情。如果有人能證明QQ號屬于自己逝去的親人,騰訊會把Q幣和財付通里的余額進行過戶,然后刪除該QQ號碼。
QQ號碼如果長期不用會被收回,但人人網賬戶只有用戶提出申請才會注銷。人人網和新浪微博表示,逝者的直系親屬提供證明后可以繼承其賬戶,但并未透露有多少賬戶已經被繼承。
新浪微博會給名人和各種組織進行實名認證,在用戶名后面加“V”,同時也給那些因其死亡而令大眾得知的人,比如在“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中遇難的項余岸、施李虹夫婦。
“很多網友都非常關心他們,他們的微博賬號對家人來說是無價之寶,家人希望將其永久保存。”新浪微博的公關毛濤濤說。
西山居游戲工作室副總裁孫紅印表示,類似的情況在西山居旗下的網絡游戲中從未發生。但他對此表示理解,因為維護網游賬號和購買裝備道具等消耗玩家的大量時間和金錢。
在美國有好幾家網絡遺產托管網站,用戶留下最終遺言、網上賬號信息和密碼,列一個電郵收件人列表。如果他們長期不登陸該網站,或者有親友向網站告知他們的死訊,這些信息將會自動發送給列表里的每一個人。
根據中國的問卷星調查網站的一個調查,207位受訪者中有187位不知道什么是網絡遺產托管。79%的人認為保護網絡遺產很重要,而67.63%的人認為網絡遺產應該由親戚繼承。
北京盛峰律師事務所的主任律師于國富認為,個人博客里的文字、攝影或藝術作品受著作權保護。涉及隱私的個人網絡賬號,比如QQ、電子郵箱和社交網絡賬號不應被繼承。QQ號碼并不是財產,只是人們用來享受QQ服務的服務憑證。具有財產屬性的網絡遺產,比如Q幣和財付通余額可以被繼承。
他說沒有必要為此立法,并表示盡管中國的法律對網絡遺產沒有明確定義,但通過現有的物權法和繼承法就可以解決問題。對網絡遺產的爭議會越來越少,因為大家都在探索該如何解決。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1-12/14/content_1426119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許琳 編輯 鄧睿)